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lwshuwu.com

第一百六十九章 发布会(2/5)(1 / 2)

加入书签

和其他商品不同,文化领域的产品终端定价,往往跟产品品质无关。

说直白点,好电影也是卖40块钱一张票,坏电影也是卖40块钱一张票。

从理性的资本决策来说,一部电影想要赚钱,只要完成一件事“尽可能多”的观众。

那这件事就变成了,如何获取“尽可能多”的观众。

至于观众质量如何,真的无所谓。

理论上方法有很多,比如全组齐心协力钻研表演,比如精心打磨剧本反复修正,比如探索艺术边界出奇制胜…

很遗憾,上面的都是“把电影做好”的方法。

但把电影做好,在中国“不一定”挣钱。

当今中国最高效的方法,仍然是用ip、鲜肉、明星加上情怀来收割智商税。

换句话说,中国目前有足够多的“垃圾观众”,在为那些你们口中的烂片买单,这是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

如果劣质商品能够跟普通商品攫取一样多的收入,我为什么要花额外的精力和成本在上面呢?

好,你会想,我不与那些差电影为伍,我就坚持做我自己心中认为的好电影不行么?

行啊!

当然行!

但是,市场并不是孤立的,当投资人看到了‘烂片’赚钱,而一部“所有人都说好”的电影不知道赚不赚钱的时候,你猜从理性决策的角度,资本会流向哪里?

还有一点,中国的文化审美还有这么一种反智思路:凡是我看不懂的都是装逼,凡是我欣赏不来的东西都是太高雅而没有存在意义,你别给我整这些高级的我就是个俗人…

所以,“温婉”通过摇头晃脑的跳舞,几天时间迅速吸粉几千万。

重点来了,这个温婉14岁就开始无下限地整容,整容为了傍富豪,17岁就已经辍过学、堕过胎、泡夜店,又想通过抖音平台红起来…

快手,很多十四五岁的小姑娘就已经当妈妈了,并以此为荣耀,试图以此赚取更多流量…

为什么他们愿意这么做?

因为有人就是低俗审美、低级趣味!

劣币驱逐良币,就这么来了!

只要当大众审美变得健康起来,主流审美建立,文娱产业才会大跨步迈向正常渠道!

那个时候再谈分级,来得及!

……

13号,《三枪拍案惊奇》上映…

不出所料,被骂出了翔!

《三枪》的烂,已经烂出了一种境界,骂一部电影竟然成为了一种潮流…

“一代“国师”假大空”!

“张一谋应该被枪毙三分钟!”

“拍电影的案,割观众的肉!”

“实在不知道这么一个打着喜剧旗号,用惊悚悬疑铺路,插播春晚小品,兼宣传二人转,顺便软性宣传大西北跟东三省的怪物,能称之为电影。张一谋这个“国际大导演”在执导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之后,交出的这份作业实在是令人发指,雷倒众生。”

呃,《三枪拍案惊奇》确实很烂,这玩意没法洗地,即便是张一谋的铁杆粉丝,也洗不了!

结构松散,节奏冗长,笑料生硬,前后基调不一…

笑料低级,生硬到可以无限制的重复摔跟头,这跟滑稽戏还有什么区别?

最多说一句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烂片,至于怎么洗?

大概就是一句:就一个电影,咋招那么多话,爱看就看,不爱看就撕票回家,为什么都那么爱评价别人啊…

大哥,张一谋诶,《三枪》上映前花式宣传,《鲁豫有约》、《大本营》、《星光大道》,但凡能利用的宣传资源都用到了,让人不知道都难!

之前因为禁映《刺陵》的网友们总算找到了借口!

“《刺陵》是大烂片,悦华禁映,《三枪》也是烂片,悦华为什么公开放映?”

“张俊生出来说话!”

“早就说张俊生看不起弯弯人,分裂国家的货色!”

“来来,张俊生,话筒给你,看你表演!”

……

国内大规模批张一谋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大规模批判是从《一个都不能少》退出戛纳开始的。

《一个都不能少》在结尾,魏敏芝寻找学生被电视台报道后,学生被找到了,电视台派专车送他们回村,社会各界捐赠的一卡车学习用品也送到了学校。

戛纳电影节主席雅各布看过后公开表示不喜欢,认为电影是在替政府做宣传。

张一谋写了封公开信与戛纳决裂,把电影撤了回来,送到了威尼斯。

在部分人眼中,这部电影是在粉饰太平,在为政府唱赞歌;而戛纳是他们眼中的艺术殿堂,张一谋跟戛纳决裂就意味着放弃艺术追求,倒向政府。

所以,他们认为张一谋堕落了,对他的批判越来越多。

汪朔甚至说,张一谋该灭了,所有人都觉得他是臭大粪,这话现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