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lwshuwu.com

第470节(2 / 3)

加入书签

的坚持。

首先是科举的内容,虽然苏泽很不喜欢八股文,但是依然要承认大部分读书人一辈子都在钻研八股文,如果贸然改变科举的内容,会引起巨大的混乱。

而且统一的考试范围,也是对整个读书人群体的最大公平。

作答的格式依然是八股文,但是考试的大纲则改为了《三经新注》上的新学。

对于这一点,从苏泽建立大都督府,出版《三经新注》这一天开始,整个东南的读书人就已经有了思想准备,地方上的官学和私人书院早就开始讲授《三经新注》了,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并没有引起太大的波澜。

但是和明廷考上进士就一步登天不同,东南的科举只是拿到了官场的入场券。

这一次的科举录取人数是四百人,前一百人为甲类,后三百人为乙类。

甲类可以直接进入七部、五寺和两监的部门工作,但并不是直接授予具体官职,而是授予“见习”的职位。

见习享受九品官员的待遇,可以领到薪水,见习的期间为一年,一年之后还要参加各部门的内部考试,是为“选调”。

按照东南内阁的新规定,七部五寺两监的官员,从以下三类人群中选拔,参加“选调”考试,通过选调考试的可以成为七部五寺两监的正式官员。

第一类就是原本在这些部门工作的吏员,工作年限达到三年的,三年考评都是优秀的可以获得推荐参加选调考试。

第二类是国子监定向规培的监生,完成国子监的学习之后可以授予州府县的职位,但是要进入七部五寺两监,则需要再参加定向的规培。

比如想要进入户部工作的监生,需要参加有关财政税收等算学内容的规培学习,完成规培才可以参加户部的“选调”考试。

第三类就是甲类进士了,甲类进士完成一年“见习”之后,就可以直接参加“选调”考试。

也就是说在理论上,进士出身、监生出身和吏员出身,想要进入七部五寺两监,都必须要通过“选调”考试,而只要通过“选调”的就站在同一起跑线了。

甲类进士比起前两种的优势在于,如果在见习部门的选调考试没有通过,可以选择继续在本部门见习一年,或者选择其他部门重新见习。

而吏员和定向规培的监生,则只能一直报考所在部门的“选调”考试。

而“选调”考试的内容,自然就不是八股文了。

主要都是以相关部门的实务为主,加上策论和政论的题目,因为选调考试的目标人群已经不是全体读书人了,而是现在或者未来的官员,所以必须要贴近工作实务。

不过选调考试虽然是各部门分开考试,但是所有的题目都由教育大臣领导礼部下的考试院统一出题,统一批改,杜绝各部门内部舞弊私授官职的可能。

后三百人的乙类进士,同样要和国子监监生、地方上的吏员一起竞争地方上的职位。

地方上的职位则以省为单位出题,而且东南的官员体系也不会给新进士直接授予县令这样重要的职位,往往是从学政、县尉这些基层的官员开始做起。

对于这样一次科举考试,东南读书人们可以说是喜忧参半。

相比明廷的一步登天,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事情不可能再发生了。

即使是前一百名的甲类进士,也需要完成见习期,还要通过选调考试才能成为七部五寺两监的正式官员,接下来还有漫长的升职之路,才有可能做到文管体系的高级官员。

而且东南已经明确取消了包括现任官员在内的,进士、举人、秀才的免税免役特权。

但是喜的是如今整个东南的官制初设,到处都缺官缺人,苏泽又扩大了各级官府的编制,增加了进士录取的人数。

如果考不上进士,还可以去考国子监,完成国子监的学业也同样能够进入官僚系统,就是需要耽误更多的时间学习。

实在不行还可以去做吏员,也有从吏员转为官员的上升途径。

这和以前大明只有科举一条路,所有人都去卷科举不同,只要是肯读书肯做事,反而更有出头的机会。

因为还有后面的选调考试,所以进士考试取消了殿试,只考一场贡试,就在南京贡院内举行。

考不上贡试的还可以参加五月份的国子监入学考试,又或者报考各省七月份组织的吏员考试。

如今齐聚在京师的读书人,都准备留在南京好好备考,争取抓住这一次的机会。

之所以这次科举这么卷,还是因为苏泽对乡试和县试体系也进行了改革。

取消了免税免役的特权,考上秀才也能直接出来当官了,所以苏泽干脆大大增加了乡试的通过人数。

但是和以前一样,只有县试的前五十名,才能进入县学学习,这些县学生会进行三年课程的学习,在县学学习的县学生可以领到禄米和文具的补助,可以安心脱产学习,完成学业之后还会发结业证书。

县学生和其他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