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lwshuwu.com

第659节(1 / 3)

加入书签

苏泽并没有催促林良珺,因为他很清楚,战争到了这个规模后,大部分时候都变成了很无聊的拉锯战。

一些极端的参谋,甚至提出如今决定战争的就是炮弹的多寡,比拼的就是谁的炮弹先用光。

苏泽并不完全赞同这种极端的思想,毕竟打仗还是要靠人的,炮弹不会自己飞到敌人的阵地上去。

不过这种说法也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在双方炮弹都还没耗尽的时候,步兵冲锋毫无意义,前线比拼的就是谁的火炮更猛一点。

在确定敌方炮弹储备没有大幅度下降之前,互射消耗是对东南有利的选择,毕竟明廷的工业能力是远不如东南的。

不过火炮对射也不能说战争不残酷,围绕着济州城和徐州之间的地带,双方展开了激烈的争夺。

虽然这些日子以来,战线犬牙交错依然维持和开战时候差不多的样子,但是每天战线都会有微小的差别,而这些差别就是双方在争夺一个个制高点和战略要地,这些拉锯点的土地上都染满了鲜血。

这些伤亡会在战报上变成一个个数字,但是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一个个家庭,他们是儿子、丈夫和父亲。

苏泽拿起笔,再次给陆军部下令,对于所有阵亡将士都需要立刻统计清点,通知他们的家里,并且由当地官府的主要官员亲自送达阵亡消息,并且送上慰问。

电报和铁路带来的改变

抚恤不是给亡者,而是给生者看的。

历朝历代平衡文武的问题,都是执政者需要思考的大问题。

如果过于强调文官的地位,会导致国家文弱而失去军事上的竞争力,宋和后期的明廷就是最好的例子,所有人才都涌去读书了,当兵反而成了耻辱的事情,久而久之就没有人愿意当兵了,军队也没办法召到人才了。

虽然从东南建立以来,苏泽就一直在建立一支纪律好的军队,但是如今随着东南的版图扩张,同样出现了重文的风气。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明廷三百年来科举,再加上之前历史上重文教的风气,不是这短短几年就能改变的。

而且当兵会有伤亡,家境好的子弟选择做官而不是当兵,也是正常的选择。

但这也不意味着苏泽什么都不能做,提高军人的待遇,抚恤也是重要的一环。

抚恤是给生者看的,为国战死的家庭得到荣誉,才会让那些为国效力的将士不会寒心,而抚恤也是补偿这些家庭的损失,就算是近现代国家,这类仪式都是国家重要的组成部分。

苏泽明白,提高军人的荣誉感,只靠着荣誉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但若是这点荣誉都没有了,就更没办法维持军队的战斗力了。

在和平时代,文官地位自然是逐步提高的,这是任何时代发展都必然的发展,这种趋势都是无法避免的。

而且限制军队权力,阻止军人干涉政治,也是任何时代正常政府都会做的事情。

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在将军人影响减弱的情况下,依然保持军人的荣誉感和战斗力,这就是一件考验政治智慧的事情了。

苏泽也叹息一声,如今开疆拓土建功立业的机会还多,军队的影响力也大,靠着自己的威望和能力,自然能够压服住这些桀骜的军队将领。

但是以后呢?苏泽将思绪收回来,目前的注意力放在了前线的战局上。

虽然战线还在拉锯,但是明廷那边明显开始承受不住压力了。

这时候也体现出铁路和电报的力量了。

让所有前线指挥官都没想到的,铁路和电报对战争的影响竟然这么大,他们也不由的感慨大都督的高瞻远瞩。

沿着徐州沿线的铁路,不仅仅可以运输物资,也可以迅速的投放兵力,将士兵从一处阵地运送到另外一处阵地。

而电报的作用就更大了,沿着徐州设置的电报,可以迅速呼叫支援,而且比起烽火台这种只能传递敌情的古代通讯设备不同,电报的传播是双向的。

电报不仅仅可以向上级传递消息,向上级呼叫支援,电报同时也能够在各军之间进行沟通,集中兵力进行各大规模的协同作战。

电报让相隔几十里乃至于几百里的军队,近乎于面对面一样讨论战术,这大大改变了前线的局势。

李成梁麾下的指挥官发现,东南这边军队的军容和士气都要比自己这边好上很多。

很快明廷这边发现,东南这边的军队是轮换的,士兵和预备队的轮换,能够让士兵不用长期待在堑壕中,这对于士兵的精神面貌影响极大,明廷的士兵长期在堑壕中驻守,日常和梅雨和泥泞斗争,早就让他们身心俱疲。

除了轮换之外,在作战上东南这边的指挥官也更加敏锐。

一旦明廷出现兵力和火力的缺口,东南就能迅速集中兵力突破。

而明廷几次攻打东南的阵地,如果不能集中大规模兵力拿下,只要拖延成拉锯战之后,东南附近军队就会迅速支援过去,甚至打成反包围作战。

所以进入梅雨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