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lwshuwu.com

第112节(1 / 3)

加入书签

朱襄笑道:“我把酱料也端上去,君上想吃什么味道就加。”

自己加?哪怕自己曾经是质子,秦王也没有自己做过饭。朱襄如此“僭越”,他觉得挺有意思,就同意了。

除了凉面,朱襄还切了许多烫好的蘑菇丝、蔬菜丝、肉丝,与凉面混合在一起吃。

朱襄带着人将面条端上来时,白起正在和范雎聊天。虽然不知道他们俩聊什么,但看他们聊天的神情,好像双方都十分放松。

朱襄松了口气,白公终于和范公变成朋友了啊,真是难得。

白起虽然是人屠,但后世人却对他被逼死多有同情。还好他救下了长平的战俘,不用和一位值得尊敬的人站在对立面上。

“凉面来了!先喝口热腾腾的红枣姜茶暖暖胃再吃。”朱襄招呼道。

众位老人凑到了树荫下的桌子旁。

朱襄向他们介绍各种酱料和配菜,让他们想吃什么就加什么,如果懒得做就用已经调好的佐料。

白起已经吃了好几次凉面,对各种调味料不感兴趣;荀子喜欢自己动手;秦王和范雎都对自己调整佐料很好奇,尝试了几个口味,最后艰难地把自己调好的凉面咽下。

旁边伺候的宫人眼皮子直跳,把脸垂下,怕露出震惊的表情。

秦王对膳食很挑剔,露出吃到难吃东西的表情还坚持将食物吃完,他真是闻所未闻。

“这叫醋和酱油?真香。”秦王吃完后,捋着胡须道,“太医说寡人应该少吃些肉了,这酱油正好适合寡人。朱襄,你要什么赏赐?”

朱襄抬头,嘴角还挂着酱汁:“赏赐?君上,不用了,一点调味料而已。”

秦王皱眉:“有功劳就要赏。秦国律令,不可拒绝赏赐。”

“可这不是什么功劳,不过是我给长辈做了一点好吃的。”朱襄拒绝道,“若君上坚持要赏赐,那我可以去王宫里抄书看吗?听闻君上有很多藏书。”

嬴小政立刻把脸从碗里抬起来:“我也想看!”

“好。”秦王又捋了捋胡须,“荀卿带来了那么多儒生,你可以带几人一同去抄书,早日将咸阳学宫办好。荀卿,你就去咸阳学宫当祭酒,如何?”

荀子起身,恭敬作揖道:“谢君上。”

听荀子叫自己君上,秦王嘴角咧开的幅度十分夸张。

朱襄看见荀子毕恭毕敬的态度,心里想起了曾经听过的讲座。

后世文人不喜欢荀子,更喜欢孟子,因为他们说荀子“谄媚”,没有“文人风骨”。

在春秋时,士的地位非常高。一些自认为很有才华的士甚至轻视国君。而当一个国君给不了士想要的待遇,士背叛国君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不会遭人非议。

就像是三家分晋,也没有多少人鄙视魏、韩、赵的国君,为他们原来的君主晋国国君叫屈。

这在后世,又叫做“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士试图将自己放在和国君同样的高度。

孟子就是这样的士。

他对齐王不像是臣子对君王,而是老师对弟子。他更强调士的品格和尊严。

这当然展现出孟子的良好品行,让他成为后世的道德标杆。他的言行,其实也更符合现代人的三观。

而荀子不同,他是首个提出士要在君王之下,士不能背叛国家和君王的人。

荀子划分了严格的阶级,认为各阶级必须各司其职,国家才不会乱。他本人抛弃了“教导君王”的理想,将自己、也教导弟子成为君王的“臣子”,更注重求仕。

他会教出李斯和韩非,就可想而知了。后世文人厌恶荀子,也可想而知了。

士大夫原本是站着的,荀子却让他们跪下。

但朱襄接触了荀子之后,很清楚荀子绝对不是一个对君王谄媚的人。荀子一生的经历也可以看出这一点。

荀子的选择,只是因为“实际”,为了“大一统”。他所有的政治言论,都是思考如何促成并巩固大一统。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剥夺削弱贵族权力,强调忠君爱国……荀子的理论,就是后世西方文艺复兴时的《君主论》,也是华夏漫长的封建时代所践行的道路。

这条路不高尚,在现代人看来是落后的、愚昧的、充满奴性的腐朽思想,但在战国时代……

没有什么比天下统一,结束战乱更重要的事。

朱襄道:“君上,我要不要也去咸阳学宫帮忙?”跃跃欲试跃跃欲试。

“种你的田。”荀子没好气道。

秦王赞同:“种你的田。”

朱襄尴尬。他被嫌弃了?

“说来,你那棉花种的如何了?”秦王吃了七分饱,想着太医说的话,停下了筷子,“带寡人去看看。”

“好。”朱襄擦了擦嘴,对嬴小政道,“你继续……哎,你慢点!”

嬴小政使劲往嘴里塞面条,鼓鼓腮帮子,腮帮子瘪了:“我吃好了!”

“让你慢点,别噎着。”朱襄帮嬴小政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