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lwshuwu.com

第821节(2 / 2)

加入书签

“你想如何?”顾人仪一向不摆太大的架子,展现自己一个知礼守礼的老清流的姿态。

“他们能推荐人,咱们就不能推荐?凭什么让他们这么顺利?”

“下官觉得不好。”范玉昌摇摇头,“这个时候他们推荐新的人选,为的是货币改革,皇上想要的也是货币改革啊。”

政治斗争是不假,

但是放人过去捣乱,这就容易触怒龙颜。

“但也不能就这么让王朝需如此轻松的就挽回圣意。”姜雍强调了这么一句,“这个人我是知道的,非是正经科举出身,靠着三司会考弄了个官身,属于不学无术之徒。”

说起来,这其实也是很多人原先不满三司会考的原因所在。

因为它更不公平。

懂得四书五经的老师对普通人家来说还相对好找。

但懂得算学、格物、地理等这种科目的老师要哪里去找?尤其是大山中的偏远地区,这种人才稍微冒头就被朝廷要过去了。

其结果就是导致越是贫困地区的百姓越难接触到这些知识。

简单的说,寒门子弟是不太可能利用三司会考获得官身的,倒不是绝对没有,但概率低啊。相对的说,这就是不少世家、大族的子弟另开一条取得官身的捷径。

事实上,历史上王琼的儿子确实都是恩荫的虚职,并没有出现杨廷和、杨慎这种父子两代都是大才子的盛况。

其实以前科举当中也存在同样的问题,用现代话语表述就是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嘛。

所以我们常看到官僚阶层的子弟更容易考上科举,他们本是社会中的少数,凭什么又出这么多进士?

而在三司会考中,这种教育资源的不平衡更加明显。

朱厚照当初明白这一点,但他没什么好的办法,而且当时的情况培养出更多国家需要的人才更为要紧,公平问题在发展不足时自然是要靠后。

好在现在三司会考中的四书五经的重要性提高,算是稍微能抚慰一些人心。

言归正传,

正是因为王朝需的这种出身,

使得像范玉昌、姜雍这一波相对年轻、但是属于正经进士出身的官员有些瞧不上他。

更不要说王朝需的官声和他老爹一样,也没有好到哪里去。

顾人仪衡量了一下得失,说:“这个时候派人过去搅局怕是不妥,就算要派,一是不能明面来派;二么,最好是一些佐贰官,在关键的时候起作用。”

姜雍一听就明白了,但是也有些为难,“这种人在竟是临时要找,怕是也难。”

“那就不要派,”范玉昌摸了摸下巴,“就在当地寻一寻,或许也有突破。”

王廷相点点头,倒不失为一个办法。

其实很简单,就是他们觉得扬州的这些官员不够正派,那么他们在干活的过程中不可能完全规范,哪怕现在王朝需已经是九死一生,

但狗改不了吃屎,

这些人当官,不从中捞一点就不会干活。

如果真的能够掌握到这些,那么在关键的时候给他关键一击,岂不是神仙难救?

不仅如此,

顾人仪的办法更加照顾大局,因为真的到那种时候,他们这些人也是为了货币改革,是王朝需及其党羽没有干好,现在是他们将其纠正过来。

这样的话,也就避免触碰皇帝的逆鳞。

当然,如果不存在这种情况,那么也可以继续蛰伏,而不是在这个时候得罪那个张阁老。

议定以后,

顾人仪就开始吩咐了,他看着姜雍说:“咱们这里也有扬州人,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找个能信得过的人,应当不难。”

姜雍接了下来,“阁老放心,下官家中倒也有争气的子侄,寻几个过得了眼的正派小官,不在话下。”

这就相当于在‘敌人’的正中心安排一双眼睛。

这一次,不管王朝需要怎么弥补,一旦皇帝有那种要处置他的意思表露出来,那么他们要确保马上就能拿出踩住他们痛脚的事实。

姜雍又道:“顾阁老,下官还有话说。”

“讲。”

“是。顾阁老可还记得福亲王在君前状告张秉用一事?”

这也就是去年的事。

“你是说官银走私一案?”

“不错。”姜雍解释了一下,“事后来看,官银走私一案福亲王并没有告错,只不过圣意难测,皇上有其他的考虑。张秉用立朝十年,也算是有本事的,叫他过了那一关。不过自那之后福亲王与张秉用就分外不合。

现在的日本战事开启之前,张秉用便全力支持陛下,这虽说合乎了圣意,但其中也不乏有支持日本总督陈朝瑞的意思。若有一日,真叫他们坐大,那国本之事,亦有不稳之危啊!”

储位空悬,始终是他们这帮人的心头大事,可以说是一日不定,则一日不安。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