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lwshuwu.com

第103节(1 / 4)

加入书签

石三白等人进入岭南逛了没有多久,被官府的人请到了县衙去,他们的来意后就被当做官方接待了。不但带他们参观了岭南的商行书院,还带他们去了心心念念的玉米地,木薯地。

驻村的衙役指着已经结穗的玉米和他们介绍玉米的种植方法,告诉他们这个时候要怎么做,平时需要注意些什么,等到什么样的程度就可以采摘玉米,又怎么样保存等等相关问题。

使者们没有想到岭南竟然如此大方,不但没有防止他们还手把手的教他们怎么做。见惯了有什么都藏着掖着的使者很是不自然,心里也升起了浓浓的敬佩。

“怪不得人家岭南十年就发展的那么好呢,这个大方敞亮的模样,要是我也乐意来这里。人和我分享了那么多东西,我肯定也乐意和大家说。要是所有人都这样,何愁世人不通礼仪呢?”蜀郡来的使者感慨道。

他们蜀郡因为地理原因一直都很闭塞,他觉得岭南的样子很值得他们学习。回去了他一定要给郡守上书才可以!

这一趟他们真的见识了很多,但重心还是放在了粮食上。现在各地人口凋零,想要恢复人口就必须要有足够的粮食,岭南的这些玉米,木薯可谓是解了燃眉之急。

还好往年收购粮税的时候,水稻和玉米都各占了一半,至于木薯种子,现在也快到了成熟的时候。再等上一两个月就能砍了,让他们带回去明年种植。

相比于给崔三的价格,王怀玉给各地使者的价格就实在多了,堪堪和市场价持平,也就是赚了一点点本钱。

没有想到王怀玉竟然如此厚道,各地使者对他的印象更好了,回去大多夸赞了她。

“岭南的这一位郡主是位人杰,若是当官便是封侯拜相也能成。”至于当皇帝没有人敢想。蜀郡的使者如此夸赞道。

李太守听着他的话,升起了不小的好奇心,“岭南那片荒芜的地方,韦家在经营的时候就经常和我抱怨,刁民难以管控,土地贫瘠长不出粮食。怎的,这回你去竟是如此大的改变了?”

“确实是,属下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岭南的变化实在是太大了,不说我们蜀郡比不上,便是江南和京都也不过如此。那里的百姓人人穿丝绸,吃干饭,用铁农具,家家户户都买得起耕牛,县与县之间竟然是用水泥铺路。是豪横富有的府城,大人可曾见过?”

李太守还是不相信,只当他是夸张。

“好啦,这世上如果真有如此富裕的地方,大概是神仙住的了,岭南那个地无一尺平的地方怎么办。”李太守摆摆手转而问道:“这次去你可把那个什么玉米带了回来?”

“带回来了,不止带回来了,就连玉米的种植方法怎么管理,岭南的衙役也一一告诉我们。还给我们写了一份种植说明。”使者岭南每个百姓都有的玉米种植小册子递给他。

李太守看着册子上事无巨细的种植经验和方法,不禁有些入迷。等他反应过来则是有些震惊,“岭南人竟然如此舍得,把这样的好东西都给我们。”

使者也是点头赞同,“是的,他们非常大方,还和我说,如果我们种植遇到什么难题,可以第一时间去岭南,他们派专家来给我们解决。”

“专家?这是何意?”

“就是专门种植研究玉米的人家,岭南开办了很多书院,还有一所大学,让普通老百姓也能够读书识字,还能通过考试考取衙役当官,或者是到天工大学去做研究。听说这个大学非常厉害,很多新鲜的东西都是从里面出来的。”实则指了指旁边的罐头,橡胶圈等等介绍道。

李太守看得稀奇,不过也只是看个新鲜,转头还是把它放到了库房。有玉米和木薯珍之又重的让有经验的农人去种植。

其他各地的使者也是,拿到种子的第二天纷纷启程赶回家乡,想要赶在春耕之前到达,让玉米赶上第二年的种植。

上天还是有好生之德,经历了几年的旱灾,涝灾和人祸,终于迎来了风调雨顺的日子。

最先种植玉米的淮安府在今年迎来了第一次丰收,当农人们掰出一个个手臂粗细的玉米棒,在地头就称起重来。

“一千斤,一千斤。这个玉米竟然真的能亩产千斤!”

“老天爷呀!感谢您的大恩大德,感谢你把玉米恩赐给我们,我们能够活下去了。”

“我的老天爷呀!这么好的东西你怎么才给我们啊,我的孩子啊,你为什么不再等等。等等现在就能吃饱肚子了呜呜呜。”

田间地头是百姓们的欢呼声,哭叫声,激动声,过来巡查秋收的淮安王听着都为之动容,在看属官称重的玉米,一向严肃的脸上也笑得跟农民一样欢快。

“这个玉米果然是好东西,在这样的地里都能亩产千斤,而且浇水施肥也不需要像麦子那样呵护,实在是个皮实好养,产量又高的好作物。但是神物啊!”淮安王感慨。

梁少和也很高兴,不过让他更高兴的还是木薯的产量,前三天他去了地里看了今年丰收的木薯,竟然比玉米还要多上几百斤,只是王怀玉告诫过他,木薯不能当做主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