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lwshuwu.com

第136节(1 / 3)

加入书签

殿试题的刷印,也只是在殿试开始之前的六个时辰中完成,即殿试开始的前一天晚上。

在贡士正在睡觉养足精神的时候,司礼监经厂的人正忙着刻板,只有二百来个字,刻几个板很快,之后连夜刷印,三百二十份,用不了多长时间。

等天亮的时候,殿试题已然烘好笔墨,准备就绪封入箱中,直至殿试开始之前,才会送入御殿,等待皇上旨意,拿出试卷进行殿试。

七月三日,奉天殿。

朱允炆亲主殿试,三百二十位贡士,分八排,依名次列队入殿跪拜。

礼乐毕。

朱允炆用期许的目光扫视过众人,肃然道:“诸位乃是我大明精英,未来朝堂之砥柱,当行文纵论天下,陈述直言,纵错无妨,勿有顾虑,既已准备齐备,那便入座开考吧。”

靠颜值、玄学点状元(二更

殿试问策,按理说应该是皇上问,贡士答,由此来判贡士水准。

唐代时期,小武就是这样做的,一连问了好几天。

后来的皇上觉得这样太累,还不如坐在那里,喝喝茶,眯着眼睡会来得舒服,所以便将殿试策问交给了大臣。

大臣也为难,万一我欣赏的皇上讨厌,我看中的皇上嫌弃,那不是连带着自己也倒霉?

为了不得罪皇上,又能办成事,大臣一致认为:考试吧,拿一道题出来,以成绩定输赢……就这样,很多时候的殿试,往往没有直接问策这一环节。

当然,也有些皇上精力充沛,好奇心旺盛,晚上睡眠充足,唾液系统又发达,对着所有贡士,一个个看过去,觉得丑的就不问了,觉得帅的多问几句,这也是正常的。

众人落座,试卷发放,贡士做题,皇上看人。

杨荣微微抬了抬头,瞄了一眼坐在上面的朱允炆,顿时愣住,怎么看着如此面熟,好像在在哪里见过。

想起来了,唐氏书坊!

杨荣没想到,自己与唐润对话时,站在不远处安稳看书的男人,竟然就是大明帝国的皇上!

怪不得在自己离开之后不久,唐氏书坊门口便出现了解缙的字。

看来当日就算是自己不出手,皇上也会出手。

杨荣见朱允炆的目光扫过来,连忙低头,审视着试卷,不由深吸一口气。

这策问,乃是大治之问,其中包罗万象,不仅涉及士、农、工、商、军等诸多内政,还涉及建文新政,如一条鞭法、遏田产兼并、新商之策、废卫所制等,在这之外,竟还有边疆国事!

一策问,问尽天下事!

想要回答好这个问题,就必须找到天下大治的根本。

什么是这天下根本?

官员?

军人?

商人?

匠人?

还是农民?

六千万大明子民中,官员、军人、商人、匠人都是重要的,但这些人加起来,其数量也不过三四百万,而绝大多数的人,是农民。

以农民为根本,方可实现天下大治。

劝农桑,丰仓廪,方可安天下,方可打造大治基石!

杨荣的目光有些犹豫,士农工商是固有的提法,若自己以农为主,那岂不是成了农士工商?

士子的地位与威严,还要吗?

杨荣想起了朱允炆说的“陈述直言,纵错无妨,勿有顾虑”,终坚定下来,提笔写下:“臣对:大治天下,涵盖万千,宜分先后,厘清主副,以主为先,以副为后,徐徐图之……”

“何为根本,乃万民也。民不聊生,天下必乱,盛世空幻。若民顺家富,则江山安泰,万民归心,大治不远……”

“兴民之策,在于田产。一条鞭法虽护万民田产,降税于民,然仅止于此。臣窃以为,可在农桑之外,诱民富产,殖养牲畜、百物……”

杨荣挥毫泼墨,书写行云流水,酣畅淋漓,不至半个时辰,已然写就。

停笔审阅,杨荣有些紧张。

如此文章一味聚焦民生,却不涉朝政与军制,不知会不会被读卷官所嫌弃。虽然还有很长的时间,但杨荣已不想再修调,更不打算另写一文。

观点已立,成败便交给朝廷吧。

朱允炆看着一众贡士,奋笔疾书者有之,苦思冥想者有之,还有几位吃了几口墨,犹然不知,让朱允炆有些欣慰的是,这些贡士,并没有出现花甲老人。

贡士年龄段,大部分都在二十八岁至三十九岁之间。

这是一个好现象,少壮派,有精力,能吃苦,能熬夜,用起来也方便。

就算是哪天犯错了,打一顿也不至于打死……

殿试考试时间就一天,从早到晚,当然,皇上是可以回去吃饭的,但你们……那什么,先吃点墨水垫垫,什么时候都交卷了,什么时候可以退出去。

王艮作为会元,自然是不甘示弱,第一个站起身,走至殿前,给朱允炆行了礼,便低着头后退三步,转身离开了奉天殿。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