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lwshuwu.com

第419节(2 / 3)

加入书签

船只再次启程,在夕阳的余光之中。

“可发生了什么事?”

宁妃询问道。

朱允炆没有说话,一门心思地翻看《火箭书》,随手将桌案上的文书推给了宁妃。

《火箭书》中记录了一种飞鸟,飞鸟的动力源是火药,类似于后世长征火箭,采取的是绑扎式布局,只不过长征火箭通常绑扎三四个,而这个飞鸟绑扎了四十七个,所以在点燃的时候,为了追求时间的同步,还必须将引线做得足够长,以满足四十七个人同时点燃……

虽然这种设计有着极大的局限与问题,但对于班背而言,或许已经是他能想到的最好方法。

宁妃看过文书之后,冷面皱眉,道:“这些大臣,竟如此无礼,他们竟还敢逼宫犯上不成?!”

朱允炆只轻轻一笑,并没有说什么。

朝廷内部终还是出了点问题,群臣认为朱允炆病的时间太长了,一天天不上朝,是因为过于沉迷于后宫之乐,非要朱允炆出来主持朝政。

不出来,那就搞个游行示威……

据安全局密探所得,明日一早朝臣便会集结于文华门外,请求皇上临朝,甚至还摆出了一副皇上不上朝,我们就要死在宫门前的架势。

他们会不会死,朱允炆不想知道,但一群人冲着后宫的大门哭闹,是不是不太合适,不知道的还以为自己驾崩了。

“不过此事也无妨,我们子时就会抵达京师,只要皇上明日临朝,此事就不会发生。”

宁妃盘算了下时间,说道。

朱允炆摇了摇头,道:“他们闹就随他们去闹,明日朕可没时间搭理他们。”

宁妃有些着急,这次朝臣的动静可不小,至少有三十余位官员参与其中,若皇上毫不理会,怕会寒了百官的心。

“皇上……”

宁妃想要劝服朱允炆,莫要因此事动怒,让事情更难收场。

朱允炆将《火箭书》收了起来,一把将宁妃带到怀里,道:“你想什么呢,朕之所以不理睬百官如此作为,是因为明日有一件更重要的事,朕一定要去。”

“啊?”

宁妃惊讶,还有什么事比维护朝堂稳定更重要。

朱允炆深深抱着宁妃,在她的耳边低声道:“明日一早是戴原礼的葬礼,国子监众监生服丧致哀。大明官员无数,可戴原礼只有一个,你说谁更重要?”

宁妃紧贴着朱允炆,环抱而过,温柔地说道:“死者为大,这是天底下共知的道理。皇上若亲临国子监,给戴原礼送行,相信他在天之灵,定会含笑九泉。”

朱允炆将头埋在香软处,闭着眼回忆着戴原礼。

在这个世上,生老病死实在是太过寻常。有了国子监的《医学》三典,他日未必不能培育出医学专业,试着让医学人才的培养,变得更快,更多。不止是医学,还有数学,物理学,化学……

基础科学不加速,大明再发展一百年,还是一百年前的大明。

西方文艺复兴方兴未艾,大航海时代即将开启,大明绝不能落后于西方,而决定国运的根本,就在于教育,在于人才。

人才,比官更难得啊……

帝王送葬,培土宣言

八月四日,宜安葬。

国子监,祭酒杨士奇、司业李-志刚等一众官员,包括各大学院院长,副院长,一众博士、训导,乃至一众监生,皆是身披白衣,头系白巾。

肃穆与悲伤的气氛,蔓延在整个国子监。

戴原礼的棺椁就设置在医学院的一颗老松之下,搭有高台与帐篷,每一个进入医学院的人,都可以送送戴原礼。

李-志刚走入房间,看着低头沉思的杨士奇,轻声道:“祭酒,出-殡的时辰快到了。”

杨士奇沉重地点了点头,伸手握着茶碗,用低沉的声音问道:“都准备好了吗?”

李-志刚肃然道:“已是妥当,只是礼部左侍郎陈性善又来了。”

杨士奇端起茶碗,抿了一口:“礼部不礼部的已经不重要了。皇上给了戴原礼最高的荣誉,那我们就用国子监最高的礼仪安葬戴院使,至于礼部的规矩,就让他们去见鬼吧。”

李-志刚有些惊讶地看着杨士奇,他平日里素来重规矩,现在竟也开始不耐烦,看来礼部的所作所为已经激怒了他。

想想也是,戴原礼作为医学院的院长,耗费毕生心血,在生命的最后关头还念念不忘《医学》三典,就这样一个品德高尚,医术高明,为国为民的医者,礼部还死板地按照寻常礼制来办丧礼。

针对这一点,杨士奇没有任何办法,哪怕觉得委屈,也无可申辩,因为人家是按规矩办事。

但当皇上敲定戴原礼的地位,明确其丧礼由国子监来办时,礼部还横插一脚,说这个违规,那个违礼,就连雕个雕像,礼部都要找茬,说什么高度超出多少,重量超出多少,会引起大祸。

杨士奇清楚礼部官员找茬,根本问题不在于戴原礼,而在于自己,在于自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