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lwshuwu.com

第909节(2 / 4)

加入书签

陈性善与胡濙等人商议之后,报请内阁复议,最终经朱允炆批准,国子监允许南洋诸国人才进入,条件是通晓汉话,会书写汉字。

若语言不通,文字不明,可暂入私塾、社学、书院等先修习两年,通过国子监基础考核之后再入国子监进修。

朝……鲜国王李芳远听闻之后,顿时笑开了花,大笔一挥,决定派遣三百青年才俊进入国子监修习课业。

无他,朝……鲜是华夏文化圈,主要使用的是华夏语言,国内科举照搬中原,典籍都是汉字写的,官方正统文字就是汉字,民间语言尚未形成书面语言。

李芳远看清楚了,国子监是大明人才摇篮,自己也得安排一些人住在摇篮里,说不得未来也能掌握一些先进的技术,拉进与大明的差距。

看着嘚瑟的李芳远,南洋诸国心里满不是滋味,尤其是听说蒸汽机船就诞生在国子监匠学院时,一个个很不淡定。

占城国王占巴的赖咬了咬牙,希望可以聘请一些先生至占城国开设学堂,帮助占城国王室、贵族了解汉文化。

杨士奇、胡濙等人听到这个消息,几乎被震惊了。

朱允炆得到消息后,不由地哼唱起:“扁担宽,板凳长,扁担想绑在板凳上。扁担宽,板凳长,扁担想绑在板凳上……”

马恩慧听闻之后,不由有些好奇,皇上什么时候对绕口令感兴趣了。靠近了一听,后面竟然还有调,什么“全世界都在学中国话,孔夫子的话,越来越国际化”。

国家强大,带来的影响力是不可估量的,尤其是软文化的输出,更是影响深远。

朱允炆立即传杨士奇、胡濙、陈性善等人入殿,商议文教传播。

胡濙进言:“皇上,这是一次绝佳的机会,南洋诸国尚佛,如今王室青睐大明文化,渴望加入华夏礼仪,朝廷应给予恩准。”

陈性善也清楚背后的巨大影响,附议胡濙:“一旦南洋诸国王室受教汉文化,他日改国内教育,兴盛华夏文教也未尝不可期。让文教辐射南洋,有利宗藩稳固,可成天下一家。”

朱允炆看向杨士奇。

杨士奇肃然道:“南洋诸国王室与贵族,见识到了大明的强大,他们希望追随大明,渴望加入大明文化圈。臣以为,应借此机会,让华夏礼仪、教化典籍走向南洋,对凝聚宗藩,强化大明宗主国地位极是有利,对稳固南洋也极有帮助。”

朱允炆摆了摆手,笑着说:“你们说的都有道理,可你们还没有说到关键处。在朕看来,让汉文化走向南洋,是一种软实力,是武力征服之外的另一种征服。一旦南洋接受了汉文化,就会形成一种屏障,可以抵抗、抵消其他文化的进入。”

“软实力?”

杨士奇等人眯着眼,并不太清楚这个词汇的意思。

朱允炆没有解释,不打算放弃这个绝佳的机会,看向胡濙:“李……志刚如今去了北平,督造北平国子监。你是国子监司业,对推汉文化于南洋可有方略?”

胡濙心思急转,连忙说:“据目前国王所请,他们希望聘请先生至王宫,教导王子、贵族子弟。”

朱允炆摇头说:“这种方式过于局限,朕以为可以大胆一些,直接在南洋设置学院,就命名为孔子学院,招揽南洋学子,着汉家衣裳,习汉家礼仪,通过考核,便可送国子监进修。”

“设孔子学院?”

杨士奇眼神发亮。

孔夫子的招牌自然是比任何人都好用的,以前的安南现在的交趾,朝……鲜,都是奉孔子为师的,现在南洋诸国想要学习汉文化,打造孔子学院是合适的。

陈性善有些担忧:“皇上,直接设置孔子学院,恐怕会引起南洋诸国顾虑。”

胡濙连连点头,赞同陈性善的观点,文化教化这些事,需要慢慢来,太过猛烈了未必好。

朱允炆笑着说:“在旧港、在渤泥岛、在交趾设置孔子学院,他们有什么好顾虑的。想派遣子弟来学习,那就派,不想派,那就不派。不过在朕看来,他们是不会拒绝的,他们想要变得强大,不落后太多,就不能不了解大明,不能不派人来大明进修。”

杨士奇拍手赞叹,没错啊,旧港、渤泥、交趾这三个地方,可谓是辐射了整个南洋,这些藩属国直接派学生到大明修习基础,还不如加入家门口的孔子学院……

朱允炆教子

对于孔子学院的消息,占城国、渤泥国欣喜,暹罗、满者伯夷、真腊等国选择了观望。

礼部不作强求,不管南洋诸国愿不愿意加入,都不可能阻止孔子学院出现在南洋,实在没有学生,先生们还可以教导旧港卫军士、南洋水师军士与移民子弟,不会浪费资源。

武英殿。

朱文奎站在桌案旁,翻阅着一本本大明与藩属国签署过的文书,厚厚一叠,积高过肘。

朱允炆倒显得格外惬意,把玩着两枚玄铁令牌,一枚背后“善”字,一枚背后“死”字。令朱允炆有些不满的是,刘伯完手中的“温”字令始终没有找到。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