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lwshuwu.com

第1156节(2 / 3)

加入书签

瓦剌人,还有一批鞑靼妇孺老弱,他们也是需要吃盐的,川盐完全可以向北输送,四川至西安的路是有的,再向北一些出长城也没问题。

这样一来,川盐商人将会对自大同出关的晋商构成竞争。

朱文奎禀告道:“还有一件事,朝廷正在商讨抑制土地兼并,重新清丈土地,并限制大户田产数量,如今地方上人心惶惶,田亩交易开始变得频繁,有转移田亩之嫌,有官员上书,希望朝廷再次禁止土地交易两年,以确保将大户手中多出的那部分田亩完全收回朝廷。”

朱允炆问道:“内阁如何说?”

朱文奎找出文书,递了过去:“解阁认为禁田亩交易反而不利清丈,抑制土地兼并。杨阁认为可以放出禁田亩交易的风声,但并不发文书命令,借此机会让大户实现大量土地的分割与转移。后续地方重新造册田契,承认田契持有人对田亩无可争议的所有权,让大户再难无法收回这部分田亩。”

朱允炆哈哈笑了起来:“杨士奇还真是老谋深算,就按他的办吧。朕登基之初,借着太祖的血腥之风可以乱来,可如今十多年过去了,地方上又出现了不少大户,这次涉及太广,可以让他们着急,但不能让他们跳墙。”

朱文奎见朱允炆批了文书,很是敬佩。

自己的父皇似乎一直都如此果决,对待各种朝政剖决如流。自己什么时候才能做到这一步,驾轻就熟地处理政务。

大明的国事很多,每日送至金陵的文书少则百,多则上千。

面对这些政务,朱允炆更多选择了退居二线,让朱文奎、内阁、六部负责,自己主抓军务,甚至连迁都如此大的事,都是朱文奎在操持。

不过朱文奎现在轻松多了,东宫官杨溥、胡濙等人都回来了,有这些人分忧,朱文奎在办理政务上更得心应手。

大封赏之后,朝廷中又出现了一批公侯伯爵。

张辅因为抗倭援朝的军功,正式晋升英国公。

袁岳因为平定兀良哈叛乱,从忠勇伯晋升为忠勇侯。

平安因为多年训练有道,拱卫北方边疆有功,加之在忽兰忽失温时表现英勇,一跃成为镇北侯。

谭渊、刘启夏、段云、徐凯、史阿尔斯郎等人升侯爵,薛禄、瞿陶、高忠光、周大志、拉克申等人升伯爵……

铁铉入内阁,杨溥升兵部左侍郎,宣青书升兵部右侍郎,杨烽火成了五军都督府大督官,徐钦调东宫,担任太子少保……

除此之外,按军功升迁者合四千余人,其他皆给赏赐。令人惊讶的是,大封赏之中并没有徐辉祖、朱棣两人的名字。

给燕王一个封国

对于徐辉祖的封赏,朝廷有些不知如何安排。

徐辉祖本就是国公,已经到了头,立下再多军功,他也只能是个国公,最多加一些荣誉头衔,如柱国之类的,但这个已经在昌都剌之战后加过了,再加也没什么意义。

朝廷还是给了徐辉祖封赏,在封赏的名单之中,有一个极陌生的名字:

徐钦!

这个调入东宫充任太子少保的陌生人不是别人,而是徐辉祖的长子。

徐辉祖对这个结果极是满意,特意跑宫中谢恩。

什么金银财宝赏赐都不如跟着太子混有保障,毕竟徐钦今年才二十,太子今年才十五,只要徐钦一直陪着朱文奎,那将来朱文奎上位,徐钦无论能力大小,只要忠诚上不存在问题,不犯大错,魏国公府将枝繁叶茂下去。

徐辉祖还有儿子接受赏赐,可朱老四就不好办了。

朱高炽本来就是燕王世子,不需要啥赏赐,至于朱高煦,那家伙就没资格领赏赐,非要给,也是给鬼头刀或渔网之类的东西。

朱高燧没多少脑子,给他和不给差不多。至于朱棣的孙子朱瞻基,人家本来就在太子身边当伴读……

朝廷商议了几次,都没确定下来如何封赏朱棣。

这一日在武英殿,解缙、杨士奇、铁铉再次商议封赏朱棣一事。

朱允炆听着各种封赏方案,总不满意:“燕王叔为国征战,劳苦功高,只给这点赏赐不能表其功,也显得朝廷小气。不如这样吧,给燕王叔一个封国。”

“什么?”

解缙、杨士奇、铁铉大眼瞪小眼,以为是听错了。

封国?

皇上啊,你是不是忘记了一开始登基时燕王手握重兵,你日夜难安,为了削藩,动了多少心思?

重重大军布置在北平周围,又是调离,又是调入,又是新军之策,又是玩心理战,最后逼迫的朱棣实在没办法,这才交出了燕王三护卫,到金陵成了一个闲散藩王。

现在朱棣在军队中的声望可不低,有着“大明战神”的称号,军中对其崇敬者无数。若给他封国,重新掌握军队,岂不是埋下祸根?

铁铉当即反对:“皇上,万万不可。削藩好不容易有成,天下安泰,若给其封国,必是大患。齐王之乱、代王之乱,皆因兵多、财厚、野心而起,往事可鉴,不可重蹈覆辙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