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lwshuwu.com

第六章要重视榜样的力量(6 / 9)

加入书签

新道德,发表了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197年后定居上海,领导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粉碎国民党文化“围剿”。

鲁迅以笔代戈,奋笔疾书,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一生的真实写照。鲁迅的著作、译作、书信等是留给后世的珍贵的文学遗产和精神财富。

从“五四”起,鲁迅就开始用杂文的形式与反对新文化的各种不同的论调进行斗争。鲁迅说,杂文是“感应的神经”,它能够“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从而为新文化、新思想的发展在旧文化、旧思想的荆棘丛莽中开辟出一条蜿蜒曲折的道路。鲁迅的杂文为中国散文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更加宽广的道路。鲁迅杂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容抹煞的。鲁迅提倡的新兴版画,又是当时中国左翼文艺运动的组成部分,和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从而形成了中国新兴版画运动的鲜明特色。

鲁迅的一生是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挣扎奋斗的一生,他用自己的笔坚持社会正义,反抗强权,保护青年,培育新生力量。他热情支持青年学生的正义斗争,揭露段祺瑞执政府镇压学生运动、制造“三·一八”惨案的罪恶行径,写下了《记念刘和珍君》等一系列震撼人心的文章;他反对国民党政府对共产党人和进步青年的血腥镇压,参加了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写下了《为了忘却的记念》等一系列充满义勇正气的文章。

毛泽东评价说:“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鲁迅是有超越性的思想家,尽管去世几十年,但他当年所思考、所焦虑的问题,直到今天还是新鲜的。近百年来,有那么多知识分子,但对中国文化了解最深入的,鲁迅可能是第一人,是鲁迅发现了中国和中国人。鲁迅独具慧眼,他发现了中国和中国人,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衍生遗留的一些问题、弊病,现在还大量存在于社会中。鲁迅的出现是个奇迹,鲁迅是我们民族精神普遍溃败时的中流砥柱。鲁迅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克尔凯郭尔、帕斯捷尔纳克、布罗斯基这些思想家,是同一水准的。把中国的病根看得清晰彻底,这是鲁迅的伟大。”

“我以我血荐轩辕”出自于鲁迅诗《自题小像》。诗本无题,是鲁迅于190年在日本东京弘文书院求学时,剪辫题照,赠给他的挚友许寿裳的。全诗如下: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阁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鲁迅“弃医从文”确立了他一生的奋斗目标,其源概出于“我以我血荐轩辕”所表露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我以我血荐轩辕”是《自题小像》诗的爱国主义感情的升华,也是青年鲁迅鸿鹄之志的写真,更是鲁迅先生矢志不渝、毕生实践的人生格言。在“我以我血荐轩辕”这壮美诗句的字里行间,跳荡着一个伟大的民族英灵,它激励着当代亿万青年去光大这“民族魂”,去实践这值得“毕生实践的格言”。

★焦裕禄:群众满意,党就满意

焦裕禄(19816~1964514),山东淄博博山县北崮村人,干部楷模,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年被调到河南省兰考县担任县委书记。时值该县遭受到了严重的内涝、风沙、盐碱三害,他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的领导工作方法,同全县干部和群众一起,与深重的自然灾害进行顽强斗争,努力改变兰考面貌。他身患肝癌,依旧忍着剧痛,坚持工作,被誉为“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县委书记的榜样”“共和国的脊梁”。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铸就了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反映焦裕禄精神的电影和电视剧已在中央电视台播出。

大部分0世纪70年代初出生的人,是看着连环画,听着焦裕禄的故事长大的,但不少人当时只是怀着一种朴素的崇敬英雄模范人物的思想情结,而对于如何学习焦裕禄精神、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等问题,知之不多,还谈不上有什么深刻的思考。如今对照焦裕禄同志4年短暂而又闪光的生命旅程,深刻感悟到人生的意义在于担当。一个人无论职务高低,无论高贵平凡,只要勇敢地担当起了他所处时代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在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注入了一滴水,在建设共产主义的高楼大厦上增添了一块砖,都是了不起的。这样的人尽管平凡渺小,但都值得人们钦佩和怀念。

焦裕禄同志那句:“群众满意的事,党能不满意?群众不满意的事,党能满意?”语言朴素,但是道理深刻。他为党分忧,为民解难,冒着个人犯错误的风险,为因饥饿而犯浮肿病的基层干部和技术人员解决基本口粮问题。他光明磊落,一身正气,敢于担当,这些都来自于他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只有像焦裕禄同志这种对党和人民赤胆忠心的人,才会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把个人荣辱安危置之度外,才会有党兴我荣,党危我忧,处处为民着想,事事为党分忧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