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lwshuwu.com

第七章要狠抓落实(3 / 8)

加入书签

四点:一是岗位职责激发执行力。为政之要,重在履职。要深化机制改革,设岗定责,科学界定和细化每个部门与岗位的工作职责,以权责相称为原则,建立责任目标管理制,做到责任到人。领导干部必须树立勇担重责、敢为人先的精神,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最大限度地执行上级决策,任何时候都不能用任何借口来为自己执行不力作开脱或搪塞。坚决克服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的心态,发扬严谨务实、勤勉刻苦的精神,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一件一件抓落实,一项一项抓成效,干一件成一件,积小胜为大胜,养成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良好习惯。做到强化时间观念和效率意识,弘扬“立即行动、马上就办”的工作理念,养成雷厉风行、干净利落的良好习惯。敢于突破思维定势和传统经验的束缚,不断寻求新的思路和方法,使执行的力度更大、速度更快、效果更好。二是学习思考提高执行力。“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执行力包括执行任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要靠学习和思考来不断提升。对于一项具体工作,从全局的角度去思考,就会站得高、看得远、想得深;从职责范围的角度去思考,就会把工作把握得更全面、更周到;从一件事的全过程去思考,就会把正在做的事做得更有条理、更有章法。三是真抓实干体现执行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在执行过程中要切实做到真抓实干,一抓到底,体现办事的速度和力度。既要学会抓重点工作,克难求进,确保整体工作有主有次、有声有色、有条不紊地推进,也要重视抓基础工作。善于从大处着眼,又要能够从小处入手,把每项工作都细化为一个个看得见、摸得着、能量化、可操作、合标准的具体环节,真正把上级的决策落到实处。四是监督奖惩检验执行力。建立健全执行的责任、考评、问责等机制,完善保障制度执行的程序性规定和违反制度的惩戒性规定,把落实执行情况作为干部立功受奖、提拔使用和单位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随意变通、肆意规避等行为,追究其责任。对因执行不力,贻误工作、贻误发展的要追究责任。正确引导各级领导干部常怀敬畏之心,绷紧执行这根弦,自觉养成严格执行和认真落实的良好习惯,使每个单位、每个领导干部都树立“无功即是过”的理念,以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拼搏开拓的精神、以扎实的工作和良好的形象,赢得群众的信任。

★言出必行才是有担当

“言出必行,行之必果”是中国人一贯的传统美德。小的时候,家里的长辈们就会教育孩子们,做事情要说到做到、言出必行、一字千钧,千万不要出尔反尔、言而无信。

人们普遍认为,春秋战国虽然是中国政治和社会十分的年代,但是当时的社会根基——精神道德还是十分高尚的。春秋战国社会处于大变革大动荡时期,各诸侯国为富国强兵,纷纷招贤纳士。经济上,铁器牛耕推广,生产力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在科技上,天文学、医学等科技取得较大进步。在文化上,私学兴起,形成许多学者和思想流派。人们有着普遍的自由,能够任意发表自己的言论和思想,所以才形成了“百家争鸣”。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4篇著作。其后的《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等书记载“诸子百家”实有上千家。但流传较广、影响较大、较为著名的不过几十家而已。就是在那个纷乱的年代里,社会里的成年男子,即匹夫之间的约定都不失信于对方,保证了乡土社会伦理的正常维持与运转。正所谓:匹夫约言,尚不失信。

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之首,公元前685至前64年在位,是春秋时代齐国第十五位国君,姜姓,吕氏,名小白。是姜太公吕尚的第十二代孙,齐僖公禄甫的三儿子,其母为卫国人。在齐僖公长子齐襄公和其侄子公孙无知相继死于内乱后,公子小白在与公子纠争位的过程中取得成功,成为国君。齐桓公拜管仲为相,君臣同心同德,励精图治,对内整顿朝政,厉行改革,对外尊王攘夷,存亡续绝。这一时期,起用了一批各有所长、尽忠职守的出色人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桓管五杰”。齐桓公言出必行,即便是称霸之后也是如此。

桓公五年(前681年),齐国攻打鲁国,鲁国失败,鲁庄公请求割让城池平息战争,齐桓公答应了,并与鲁庄公约定在柯地会盟。同时,桓公以周王之命通告宋、鲁、陈、蔡、卫、郑、曹、邾诸国,约他们在三月朔日参加这一会盟。鲁庄公前往会盟时问:“谁愿和我同去?”将军曹沫请求一同前往。鲁庄公说:“你三次都败给齐军,不怕齐人笑话?”曹沫说:“我去了就会一雪前耻。”鲁庄公说:“如何雪耻?”曹沫说:“您不用担心,到时就知道了。”庄公说:“我去参加这次会盟,就如同再败了一次,如果能一雪前耻,我听你的!”于是,庄公便带曹沫一同参加会盟。

这次会盟隆重而庄严,盟坛高筑,两边大旗招展,士兵把守两侧,十分威武,齐桓公和管仲端坐在盟坛上。会盟规定,只许鲁庄公一人登坛,其余随员在坛下等候。鲁庄公来到会场,曹沫戴盔披甲手提短剑紧跟鲁庄公身后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