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lwshuwu.com

第二百四十八章风云突变(3 / 3)

加入书签

动全局。”

“所谓全局之变,一则在于四国之盟将可能触动楚、燕两国,有可能诱发山东六国再度合纵抗秦;二则在于赵国挟上党天险屏障,而对我河东、河内两郡成居高临下之大攻势;河东、河内若失,秦国数十年东出战果,便将化为乌有此所谓势堪忧也。”

突然间,应侯范雎略显沙哑的声音陡然增大,只听他斩钉截铁般言道:“我王,惟其如此,臣以为我大秦与赵国大决之时,已经到来但有退缩,天下间便是山河巨变,悔之晚矣”

“嗯”秦昭王粗重地喘息着应了一声,两道凝重的目光望向武安君白起,沉声问道:“应侯言秦赵大决,时机已到。武安君以为如何?”

“应侯之言,洞察至明。”白起秉性乃愈是危局愈见泰然,此刻虽则面色肃然,语气却是冷静舒缓“赵国此时已全据上党,又与韩、魏、齐结盟,分明便是要压迫我从河内、河东两郡退缩;我秦国,若不大军开进、与之针锋相对,秦国之山东根基便将丢失殆尽。”

白起继续冷冰冰地言道:“时也势也,敌方有变,我亦当随之应变,固守既定方略,兵家之大忌也。为此,秦赵大决之机已经不期然到来。秦国惟以大勇应战,决而胜之,方可图得大业”

“彩”那秦昭王啪地一掌拍向案头,朗声大赞道“武安君有此胆气,我心底定也”

武安君白起面色依然僵硬得看不出变化,他望着秦昭王一眼,却是语气一转道:“我王,然则以军争大势论,我军尚未筑好最扎实根基。兵力尚欠,粮草辎重尚未囤积到位,一班大将也还心中无数,军兵对赵作战尚未充分演练等等等等。惟其如此,臣有一请:大战筹划,听臣全权调遣,我王不得催逼督战。”

白起此言说得有些狂妄,似乎在和秦昭王讨价还价一般,若失换了那魏安厘王、甚至韩桓惠王,怕是早就心头火气了。但白起面前的毕竟是雄才大略的秦昭王。那秦昭王听完白起的要求,毫无怒意。

“哈哈哈——”秦昭王闻言,颇感燥热的一把扯开了衣领,放声哈哈大笑:“好个武安君,与本王不谋而合也长史,宣读诏书”

秦昭王话音刚落,那王宫长史便捧着一卷丝帛诏书匆匆走上前来,缓缓展开后,高声念道:“秦王诏命:对赵之战事,悉听武安君白起全权谋划调遣,国尉司马梗辅之粮草辎重;授白起举国兵符并穆公镇秦剑,得拒王命行事秦王嬴稷四十三年九月。”

长史宣完诏书后,偌大书房一片肃穆。白起嘴角一阵抽搐,竟是话也说不出来了。连范雎也惊讶得眼睛直棱棱看着秦昭王不说话了。

如此诏书,简直就是将秦国交给了白起镇秦穆公剑不消说得,临战上将军受生杀大权,原是战国通例。要紧处是那“举国兵符”与“得拒王命行事”——全权调动举国兵马且可以不听王命天下何曾有过如此君王诏书?

一时间白起冷静下来,便对着秦昭王深深一躬:“臣,敢请秦王收回举国兵符与得拒王命。臣唯求权衡进退而已。”范雎略一思忖便道:“臣亦此意。武安君陷于物议,与国不利也。”

“岂有此理”秦昭王慨然拍案“武安君身负邦国兴亡之责,无大权岂能成得大事?本王不谙军旅,若有心血来潮之乱命,便是邦国覆亡,拒之有何不可武安君百战之身,当此非常之时,举国托之,唯见其忠若得物议,嬴稷决而杀之”转身一挥手“长史,第二诏书。”

长史又捧过一卷竹简展开念诵:“秦王诏命:对山东之邦交斡旋,悉听应侯范雎全权谋划调遣,河东郡守王稽辅之;授范雎任意支取王室府库财货之权,可与六国全权盟约秦王嬴稷四十三年九月。”

书房大厅又是一阵默然。那素有急智的范雎只深深一躬,竟破例地没有了应对之辞。只有秦昭王一人沉重地转悠着,君臣几人都感到了一种沉重的压力。

过了良久后,秦昭王却是悠然一笑:“应侯已将大势说得明白,目下之要在二:一则使合纵不能成势,二则使上党不能积威。重担两分,应侯执邦交破合纵,武安君率大军压上党,本王坐镇安国两相策应。但得我君臣同心,朝野同心,胜之大决何难?”

“赳赳老秦,共赴国难”白起霍然起身,突兀冒出一句秦人老誓。君臣几人一时肃然,竟是异口同声一句:“赳赳老秦,共赴国难”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