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lwshuwu.com

第822章 略懂略懂(1 / 2)

加入书签

李卫明知道,说句实在话,如今朝廷真看不上乡下种的这点粮食。

李卫明有几个淮军老兄弟,体能测试够不着乙种兵的标准,被分配去了农垦师。

前些年聚会的时候,李卫明听他们听说不过不少关于万岁爷大农业战略的事情。

李卫明听说在这世上有三块最优质的黑土地,分别是毛子的乌克兰平原,黑水都护府的东北大平原,以及北殷洲的新扬子江大平原。

如今大明天下良田有其二。

虽说没有精耕细作吧,按照过去老人家的话说还有些糟践粮食,搞什么水稻直抛,粗犷化种植,但这亩产就是嗷嗷地高。

没办法,化肥、农药、高产种子,这些东西对于手工种植时代的农民来说就是降维打击。

李卫明很怀疑庄子上种的粮食有没有销路。

问起这事,李二叔吧嗒吧嗒抽着雪茄,确实有点挠头。

“谷贱伤农啊!”

李二叔嗓子里卡了半天,想出一个不知哪个戏文里听来的词儿,“不过粮食嘛,就算卖不掉,堆在仓里终归是安心的,你瞧,黄四爷的老宅就堆满了。”

黄四爷是附近几个庄子的大地主。

这家伙不是什么良绅,缺德事做过不少,人送外号黄鼠狼。

前些年朝廷重返神州,大赦天下的时候,黄鼠狼舍不得家业,不肯去苏州找李公爷报道,反而鼓动一批秀才想要“保卫名教”,结果被锦衣卫缇骑吊死在了老槐树上了。

原本好好地能混个南非奴隶主当当,非要逆历史潮流而动,最后只能被乌鸦和野狗啃了干净。

一个人的命运啊,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也要考虑历史的进程。

鸡汤大师只会告诉你前半句,只有真正的长者,才会把话说全。

总之,黄四爷的宅子被收归皇有,成为附近几个庄子共用的皇庄。

如今不仅仅被作为亭长和皇训员办公室,也用来窖藏粮食。

亭长和皇训员都是朝廷委派的,皇权不下乡的老黄历早就打破了。

李卫明很想劝劝二叔,不要种地了,至少让年轻人多出去闯一闯。

如今朝廷很明显地想把一部分重工业慢慢转移到神州来。

之前在县城的时候,李卫明还在电线杆子上见到庐江炼钢厂的招工启事呢。

估摸着,神州像早些年的殷洲那样,遍地是烟囱嘟嘟冒着黑烟,到处是工地尘土飞扬的日子只怕是不远了。

怎么说呢,不是说种地不好,而是个人种地性价比太低,哪里比得上进工厂当工人舒服。

朝廷可是说了,战争一结束,就将实行每周双休的工作制,工资也会提一提,这不比种地强多了?

反正在殷洲,双职工家庭一年赚个四五百块钱(折合人民币10万出头)还是很轻松的。

而且还有免费的澡票,过节的劳保用品,都是比得上真金白银的。

守着一亩三分山地,头苦哈哈地埋头苦干,一年能赚几个钱?

而且这皖中的山地,确实没啥好种的。

现在种粮多少还能卖出一些,只不过是“谷贱伤农”,李卫明估计再过几年,就不是“伤农”的问题了,而是彻底白给。

因为距离更近的南方粮食马上就要杀进来了!

作为曾经南洋都指挥使司的上尉,李卫明很清楚,在未来几年,气候独天得厚的暹罗和交趾,也会建立商品粮生产基地。

到那个时候,安徽恐怕遍地都是暹罗香米和交趾大米了。

本地米最多只能靠情怀加分。

但在数量优势和价格优势面前,这点情怀无异于螳臂当车罢了。

其实李卫明想的一点都没错。

后世的暹罗可是大米多到来不及出口,政府鼓励喂猪的地步啊!

交趾也是如此,后世越南那么狭小的国土却有一亿人口,虽然不富裕,但几乎不闹饥荒。

这一世,大明朝廷会适当控制交趾人口,将它打造成供应华南地区的商品粮基地。

就像如今倭岛已经成为华东地区菜篮子的对应关系一样。

倭岛的蔬菜养人哪……

寿光这辈子是没机会当蔬菜之乡了,等着吃江户的有机大白菜吧!

说不定以后还会有倭岛白菜帮子冒充山东本土白菜,从而提升身价的事情来。

总之,有了化肥、农药、高产种子、优质的农业土地,大明仅仅依靠国家控制的粮食生产基地,就足以给每个大明公民配发大饼和香肠,并且提供各种各样品类丰富的农产品了。

其他的土地,老百姓要种,就种着玩吧。

但化肥的供应就不太跟得上了,毕竟这些散田的运输成本太高了。

像安徽这种地方,朝廷根本没打算把它发展成农业大省,只不过因为惯性,老百姓们还是舍不得分到的一亩三分田,每天起早贪黑地呵护着自己的庄稼。

不过安徽也好,河南也好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