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lwshuwu.com

我们的1654 第522节(2 / 3)

加入书签

励丈夫与敌血战到底,以及表示与城共存亡的决心,竟带着孙子一起跃入烈焰之中自尽。

悲痛欲绝的海龄顾不得埋葬亲人,挥泪召集残部,要求全体将士“宁可战死沙场,也不在侵略者面前苟活”!

海龄率部与英军“腾掷街巷”作殊死一战。在最后的关头,他下令部下将公文纸和木柴一起堆在他的周围,又亲手点火自焚,壮烈殉国。

其实这只是一种人记叙的一种内容罢了。

局部的真实,永远不是真实本身。

这个海龄其实是镇江失守的罪魁。

他平日骄横自大,藐视汉兵,拒绝外来援兵进城,不作战斗准备,藉口搜索汉奸滥杀无辜,禁止难民迁徙出城,造成极大的恐怖和混乱。

有镇江人所作“竹枝词”记:“都统差人捉汉奸,各家闭门胆俱寒。误投罗网冤难解,小校场中血未干。”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军民关系干群关系民族关系啊!

海龄为什么断定汉奸必趁机作乱?他必定熟悉当地社情民心,尤其知道旗兵团伙对城中汉族百姓做过多少坏事;旗兵需两面作战,并将大部分力量集中于肃清汉奸这方面。

客观地说,海龄屠杀行动之前,“思想上是汉奸”和对满清不忠的人,占了镇江居民的绝大多数,但激烈的“行动上是汉奸”,即使有也寥寥无几。

其时中外刚开始接触,孤城镇江中的平民百姓,预先勾搭上英军成为卧底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清朝闭关锁国是有成效的。

但在海龄对城内汉人开战之后,情况就大不同了。

他找各种借口来杀汉人。

试想,区区一城内便有无数无辜者被冤杀,这对民众会产生何等的震撼与刺激?那会让多少人欲杀海龄及其手下?怒火遍燃,民心思反,其时之镇江,如此而已。

百姓对临境的外军尚无冤无仇,而本土统治者已成民众死敌。

满清统治者为渊驱鱼,以极高的效率为外军打造出了成规模的第五纵队,这就最终决定了镇江旗兵的惨烈下场。

江南道监察御史黎吉云的日记记下了从前线得到的消息,“尔时英夷无意入镇城,意欲直入大江,而镇江副都统海龄,日杀无辜,民不聊生,往夷船请之入城。”

这就是说,正是“带路党”力请过路的外军入城灭旗。

这些“汉奸”的目标简单明确,即随同英军打入镇江杀海龄团队。

“侵略军驶抵焦山口,遭到象山炮台守军炮击,英军在炮火掩护下派汉奸驾驶小舢板登陆”,这段史料可证“带路党”不仅带路,并且打头阵冒死冲锋。

城内“汉奸”更多,以至于朝廷只得将汉奸们称之为“乱民”。

道光皇帝就镇江事布的上谕云“乱民较多”,“乱民乘乱泄忿,戕官纵贼,实属罪大恶极”,还透露了言官与海龄同僚汇报的情况:“兹有人奏海龄查拿汉奸,误杀良民不计其数,以致人心不服,将该副都统围住,海龄因纵兵开炮轰击。夷闻内变,乘势直入府城。海龄之死,闻系被民戕害”。

汉唐集团安保部分析过,当时旗兵的勇敢是真实可信的,但是他们的做战目的只是保家,因为他们住在镇江二百多年了!把这里当家了。

现在不一定是这样。

可是汉唐集团依然引起了重视,收复苏州时他们都没有用上这么多兵力。

但是他们多虑了。

当汉唐集团海安大队的两种类型的战船出现在镇江城下时,鞑虏已经开始乱了。

他们不是为了出城作战还是固守而分歧,是为何时撤退而分歧,因为他们来这里还不到十年,却匆匆建起了鞑虏城,非鞑虏不得入!

另外还有可怕的传言,二十万大军——

事实上还有一点让他们没有了抵抗之心,汉唐集团这个可怕的海盗集团,他们竟然没有用全力来打击他们。

密报说,那长江上还有更大的船,正在向着南京奔去!

跑吧,带着家眷跑!

关键是往哪里跑。

长江现在过不去了,南京那里怕也是正在攻城吧?只有南下去找平南王——若大的内陆,还怕海盗们能全封锁了?!

事实上,镇江攻城战不算是一场战役,但是汉唐集团安保部最最不喜欢的局面从此为端出现了。

鞑虏不善于攻城,其实也不善于守城,他们喜欢野战,换句话说,善于流窜作案。

当何马象队长指挥这支船队向着镇江城炮时,1857炮以它准确地命中率,很快将南门和西门打烂,在运河上开炮,基本不用考虑波浪的影响。

汉唐集团海军陆战队在炮弹的掩护下向着岸上冲锋,被迫留守在城墙上的鞑虏连向着海安陆战队队员开炮的机会都没有,因为他们的冲锋舟根本不靠近城墙。

镇江城墙上的火炮都是小炮,它们本来就不是用来封锁运河的,而是守城。

当汉唐集团海安大队的陆战队员们在他们小火炮的范围外开始摆布火箭阵地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