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lwshuwu.com

我们的1654 第733节(6 / 6)

加入书签

马了七十米级别的机帆巡洋舰---嫌回头升级换代太麻烦!不过五十米级别三桅纵帆商船的设计仍然保留。两个月后首舰“珠江号”顺利入水舾装,从此该级舰被称为珠江级。它全长(取消了艏斜杠)71米、宽129米、满载吃水56米,设计排水量1600吨、设计航速16节。

这是本时空全球第一艘钢肋木壳船。给红星厂下完订单两天后,构件就从红星厂源源不断送来,龙骨、船肋分段锻造,运到船台按编号铆接;船壳及甲板板材也是预加工好的,只要照着图样上的编号按位置和顺序安装就行。板材的断面都被切割出w形长槽,便于板材之间拼接时相互咬合;船板安装时断面涂上酪素胶,并且船壳内外均使用了海量锔钉,使整个船壳成为一个整体,以提高强度。

安江厂将船只的安全问题放在了性能之前,珠江舰不但继续采用双层船壳,而且水线以下的舱室互不相通,还把大块的巴沙木加工成相应尺寸填充在内外船壳之间,并使之与船板严密贴合(巴沙木比重01,是世界上最轻的木材。本来是买来用于切割成小块填充救生衣的,后来吴厂长打报告加大了采购量)。他们把过去的水密舱变成了“木密舱”,即使战舰触礁或遭遇强热带风暴导致外层船壳破损,也不会损失多少浮力。后来这种“水线木密舱结构”成了汉唐军舰的标准设计,只不过把填材料改成了更轻的阻燃发泡材料。

新舰为腾出纵向空间加装动力设备而减去一根桅杆,现采用三桅纵帆形式,并重新计算了桅杆位置。钢制锥形空心桅杆高达52米,而同级的商船仍然采用四桅纵帆的设计。珠江舰前两桅的帆缆系统和安江级一样使用带帆脚索的全骨平顶帆;尾帆则改用了三角帆,以便给桅杆加装后支索,来加强桅杆强度。

当船帆船侧顺风航行时,风压中心会前移,使船只产生向下风一侧转向的趋势形成下风舵;当船只逆风(不是顶风)航行时,风压中心会后移,使船只产生向上风侧转向的趋势形成上风舵。以往解决此问题的办法是上风舵时向下风转舵、下风舵时向上风转舵以维持航向,当转舵也解决不了时就要降帆(上风舵时降尾帆,下风舵时降前帆)或放松相应的帆脚索(松帆)但是这些办法都会影响航速。珠江舰则独创性地安装了可移动披水板,它安装在下风一侧,通过前后移动,在增加横向阻力的同时移动了船只的横向阻力中心,来平衡上风舵或下风舵问题,还不降低风帆的效率(披水板俗称“腰舵”,其作用是增加船只的横向阻力,逆风航行时安装在下风侧的舯部以减少横漂。所有台湾纵帆船都有披水板,但是珠江号给它赋予了全新的功能)。

珠江号安装了一台最新款蒸汽机,它由一台4吨、125pa的水管式锅炉推动。蒸汽机最大功率为840马力力,单用机器最高航速125节。在独立冷凝器的配合下,这台三涨四缸双动蒸汽机的效率高达20,动力系统满负荷工作时耗煤量为每小时480公斤(6000大卡精选烟煤)。珠江号的煤舱载煤50吨,即使帆缆全损时,也可全速航行1250海里或以9节的速度巡航4000海里。

鉴于安江级的火力已经足够强大,所以珠江级采用与安江级完全相同的火力配置(据说安江级的火力将被削减一半,腾出的空间重新安排舱室以改善船员的生活空间)。该舰首次使用了气动/脚踏两用绞盘,极大地减少了水手的工作强度,每班仅需三名水手值守即可。

珠江舰定员仅49人,其中领导组4人(三副需经过领航员或舵手考核、二副以上需通过领航员和舵手双重考核)、领航员2人、舵手2人、水手9人,瞭望兼旗手4人,厨房4人,轮机、司炉、管损(兼木匠、铁匠)8人、火力手16人(每炮三人、每枪二人)。它的空间和载重非常宽裕,所以按照平均每人22立方米生活空间设计舱位(一战前只有英国巡洋舰达到19,其它国家的战舰只有15左右),同时可以携带大量补给和淡水,在允许船员每周洗澡一次的情况下,其海上自持能力也能达到100天以上!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