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lwshuwu.com

御前总管升职手札 第110节(2 / 3)

加入书签

子是很大的。还曾经有人在金銮殿上写文章嘲讽朝廷,最后虽然被革了功名,永不叙用,但是也没有性命之忧。

那是大楚朝第一个通过了会试却没能考中进士的士子。

所以朝廷虽然要靠读书人来当官治理,但实际上,更多时候这些在野的读书人,其实是很让朝廷头疼的。因为你不能控制人家说什么。不少人为了博出名,就会写些文章批评朝廷和时政,哗众取宠。

所以皇帝对平安口中所说的控制,是十分感兴趣的,“怎么控制?据你所说,这江南的报纸,也是民间所办。京城若是官办,恐怕不妥。”

而且在官办的报纸上让这些文士吵来吵去,也实在是不像话。

“这是自然。”平安道,“朝廷也不是不能办报纸,只是内容不能是这些罢了。朝廷如今不也有邸报?不过只是给官员看。所以我的意思是,朝廷可以官办一份报纸,专门通报朝廷政令,各地消息,给百姓们看。至于这些民间报纸,限制他们议论政事便是。”

皇帝微微皱眉,“通报朝廷政令和各地消息,这岂不是朝廷做什么都要让百姓知道?届时物议纷纷,恐怕不妥。”

这时候讲究的是愚民政策。百姓们什么都不需要懂得,只要听话就可以了。几千年的积累,平民百姓的确是也都习惯了这些。

但这并不代表他们没有思想了。

所以平安是很不赞同这种做法的。毕竟你不可能给别人换个脑子,所以人家想什么你也不知道。瞒着就能够解决一切问题吗?瞒着不也一样有人议论?

而且士林文人议论起来,可比老百姓厉害多了!

所以平安放缓了语气道,“其实百姓是很讲道理的,只要能够将政令说清楚讲明白,他们自然就会照做。比让那些亲民官自己去一个个的介绍,效果要好得多。再说,大楚那么大,陛下却住在深宫之中,根本看不到外面的日子究竟过得如何,好不好都是官员们自己说了算。朝廷有什么政令,百姓若是都不知道,岂不是任由官员糊弄?即便有人贪赃枉法,也难以发现。”

从古至今,“吏治”这两个字,是所有朝代都会头疼的问题。之前的历史上,有过高薪养廉的时代,官员俸禄丰厚,但是贪污受贿就杜绝了吗?没有。也有过吏治严苛的时候,官员们的俸禄只够吃饭,结果贪污更加严重,否则日子就过不下去了。

总之不管朝廷怎么去管,都根本避免不了。甚至有时候,下面的地方官员层层勾结,官官相护,根子都烂了朝廷还是一点消息都不知道。这样的案子出过几次,每一次都闹到最后民变了朝廷才能知道,最后的结果自然也是触目惊心。

几十上百条的人命,就算只是看数字,也让人唏嘘感叹。

皇帝又不昏庸,对这方面的问题自然也发愁过。所以听到平安这么说,倒觉得有些道理,但又道,“自古民告官是重罪。即便百姓们知道了,恐怕也只是敢怒不敢言。”

“但总比不知道要强?”平安说,“知道了,就可能有人站出来。不知道,那么他们就会一直被欺骗愚弄,甚至到死都不明白。”

其实民告官是犯罪这种做法本身就有问题,这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才弄出来的东西。但平安也知道这种事不能着急,他现在的目的,只是要办报纸,初步让百姓们了解一下国家大事而已。这也跟他之前打算的“打基础”不谋而合。

所以现阶段,平安必须低调行事,半点不能牵扯到政治,更不能够引起官员集团的警惕。

在这一点上,皇帝跟平安是站在一条线上的。

天下万民是他的子民,官员贪赃的东西,可不会用来孝敬他。所以皇帝也是希望所有官员全部都干干净净,廉洁守行的。如果百姓也可以帮忙监督,那自然再好不过。

所以皇帝想了想便决定将这件事情拿出来讨论。不过在这之前,他要求平安县写出个章程来。

平安说,“具体的事情还要推敲,不过我是这么想的,先让京城的文士们自己办一家民间报纸,跟江南打擂台。或许将来可以推广到各路甚至各州,这样文士们就有事情做了。而且等他们习惯了报纸,有什么想法时就会在报纸上说,也更方便朝廷监督民意。至于朝廷的报纸,可以缓一缓再办。”

“这是为何?”

“毕竟是新式的东西,让人在前面探探路,朝廷诸公想必便能放心了。”平安说。

他能说一上来就要官办报纸,会引起某些人的警惕吗?而且朝廷办事的效率,从来都那么的令人发指。等到他们弄好,可能要到明年后年去了。而且到时候,谁来负责这份报纸,也是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势必要争执一番。

在这个过程中,就让民间报纸百花齐放吧。到时候大家都习惯了报纸的存在,即便官办报纸的内容有些敏感,大部分人也会赞同。

皇帝最后同意了平安的说法。

不过他可没有忘记,平安的话还没有说完,“你之前说朝廷控制报纸,要怎么做?”

果然,对皇帝来说,掌控一切才是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