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lwshuwu.com

第386节(2 / 4)

加入书签

如梦想的感觉,连拍了两下额头,长叹一声道,“朕这一次,的确是想得太多太多了!想当年与突厥汗国决战之时,是何等的坚定与执着。这么多年过去了,朕难道是变得胆怯与懦弱了吗?”

“不是。陛下依旧是那个雄心万丈威服四海的大唐天子、天河汗。”李靖拱了下手,说道,“让陛下犹豫和彷徨的,并非全是战争。”

李世民眉头轻然一跳,默许的点了点头。

李靖的这句话,可谓是一针见血,刺到了李世民的心中去。

早年与突厥汗国对战之时,他李世民刚刚登基。当时,他这个弑兄杀弟逼父、登基并不十分光彩的皇帝,对内要收买人心巩固帝位清除隐太子党羽;对外,要对抗强大的突厥铁骑,可谓夙兴夜寐殚精竭虑。

但这些,实际上都只是外部的困难,只要努力,终能解决。而且这些困难全部加起来,也比不上如今朝堂内部的隐患。

这个隐患,就是关乎大唐未来的——储君之争。

而且这个隐患,不是说努力就可以解决的。太子案发被废之后,东宫一直空缺。连李世民自己也无法决断,到底是让谁在将来接手他的江山——说得更清楚一点,将来,大唐将按照什么样的路线走下去,由哪一个政团来决定大唐的命运?!

是继续开拓进取、怒放大唐的荣耀;还是稳妥守成、延续贞观之遗风?——单从字面上来取舍,毫无疑问应该是选择前者。但是,前者的难度却是后者的百倍不止。

更重要的是,现在李世民的眼界之中,还没有这样的继承者、没有这样的辅助政团!

归根到底,在李世民的内心深处,西域大计的展开,并非只是为了制霸疆土或是图求丝路上的商业利润这么简单。否则,付出如此沉重的战争代价,根本就不划算。李世民,出于一位帝王的心术,他清楚的意识到如今朝堂之上文官集团已经完全执掌喉舌,权倾朝野。自己在位还算尚好。自己一但殡天将江山交给儿子,那么这个完全一边倒的朝堂,谁能驾驭?

到时候,究竟是自己的儿子做皇帝,还是那帮文臣在做皇帝?

西域大计的展开,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提拔军方在朝中的实力,以期望达到一个文武平衡相互钳制,以方便将来他的继任者能够灵活驾驭。

这个出发点本来无错,历来君王也一概如此,也有许多人意识到了皇帝的这个用心。

只不过,现在出现了李世民预料之外的事态——与吐蕃一战如果继续打下去,那么今后的若干年里大唐可能都离不开战争。且不说与吐蕃一战打多久,就算像当年一样生擒了吐蕃的赞普弃宗弄赞,由于地理天候等等诸多原因,想要彻底平定高原,也远比当年收拾草原更难。

更何况,这才过多久,刚刚平定的草原又叛乱了?

再有一层重要的原因是李世民不得不考虑的。吐蕃本也是一个强国,他的四周有不少臣属的番邦小国与军事盟国。也就是说,发动对吐蕃的最后决战的同时,也就是发动了对天竺、南沼、西突厥等等诸多国家的战争!

此战一开,大唐今后十年、二十年乃至更长的时间之内,都必定是以战争为主题!

这样的战争,大唐真的打得起吗?如果打,他李世民有生之年能看到这场战争的结局吗?

就算最后打赢了,用空虚的国库、凋敝的民生、无数的尸体与鲜血换来一片荒蛮贫瘠的高原,又真的划算吗?

……

这已经不是一场战争那么简单。在李世民看来,这将决定大唐的命运,决定大唐未来百年的格局与走向。也就直接关系到,他该选择什么样的国策,选择什么样的路线让自己的子孙去走,选择什么样的政团来辅佐他的接班人!

这远比当年,他下定决心与突厥一战要困难得多。因为当时,大唐与突厥之间的矛盾是尖锐而简单的,不能不解决,但也好解决。而当时的李世民才三十而立,根本不用急于考虑继位者的事情!刚刚当上皇帝的他,正雄心勃勃想做一番大事业来说服子民巩固帝位——然后他做到的。

但现在,年近半百李世民是在决定自己以后看不到的事情,如何能不彷徨和犹豫?

……

这样的事情,李世民也就只能与退隐了的李靖商量,都不敢与长孙无忌、房玄龄这些人来说。因为他们,也是各怀心思当局者迷。

李靖分明感觉到了压抑与沉重。皇帝陛下身上,挑着一副无形的万斤重担,比之当年要与突厥作战之时,还要痛苦与煎熬。难怪,他反复说要御驾亲征,那并非是信不过自己的臣子将军,而是皇帝陛下,想要亲眼见证再来决断这一切。

“药师,你为何沉默不言?”李世民浓眉微皱,徐徐道,“朕,一向引药师为知己。朕心中此刻的矛盾与顾虑,想必药师是心知肚明。今日,朕就以朋友兄弟的身份,来问靖兄一句实话,如何?”

李靖心中异外的惊了一惊,不动声色的拱了下手,“陛下请讲。”

“朕知药师一向有识人之能。朕就是想问一问,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