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lwshuwu.com

抗日之我为战神 第456节(4 / 5)

加入书签

铁路等现代化的交通干线,补充和调动都相当的快速。一旦中国战场需要,这些新的师团可以通过海路,快速的抵达中国战场。

两位老帅,都是军事大家。对于战争双方任何一方的战争潜力理解和判断,都至少在中上的水平。正因为看出来杨震的计划,一旦失利对部队的今后发展会带来毁灭性的影响。所以对于杨震的这个看起来实在有些冒险的计划,不支持也是正常的。

到时候损兵折将,久战疲惫的自己部队,能不能顶得住日军新来的生力军反扑,恐怕就连自己都无法保证。所以对于两位老帅的谨慎态度,杨震是可以理解的。对于两位老帅的担忧,杨震同样也清楚。但是理解,并不代表他会完全的接受。

他认为自己的思路尽管风险极大,但只要计划缜密还是相当有可行之处的。而且选择绥远为主要目标,要比选择察南实际上可能遭遇的风险会更小。与察南相比,绥远实际上在日军整个战略位置上重要性还是差了一截。

绥远大部分的地区地形平坦,地瘠民贫、物产除了牛马羊之外几乎没有任何的东西。作为中国最重要的煤炭与钢铁和稀有金属生产基地,那是几十年后的事情了。而且包头的稀土矿,此时还远没有利用起来。与镍铬等军工生产所需重要的矿产资源相比,眼下稀土的使用率还是比较低的。

毕竟这个时候,还没有航天工业。航空工业和电子工业,也远没有后世发达,对于稀土的需求量还远没有后世那么的多。在资源和物资上,绥远对于日军来说,没有任何可以利用的东西。

他们抢占绥远大部,除了以便从北面对陕西以及整个大西北形成威胁。在需要的时候与山西方面日军对陕西形成钳形攻势,南北对进进攻陕西。以及取得经绥西,向宁夏、甘肃进攻的通道之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加大华北方面军整个战略防御的纵深,以及保证晋西北的安全。

除了一定的战略因素之外,绥远恐怕在日军在华北的整个战略上,重要性远不如与晋北山水相连,实际上是整个战略位置极为重要,而且盛产煤炭,尤其是号称中国煤都的大同北方屏障的察南地区。

这一点可以从日军蒙疆驻屯军主力,都摆在张家口至外长城一线。整个绥远广大地区,只有一个人数并不多的骑兵集团可以看得出。相对于粮食不能自给的绥远,与关内山水相连的察南地区,在日军的整个战略版图上,要重要的多。

除了这些之外,还有一点很微妙的原因也未必不是没有可能。按照重庆方面的划分,整个绥远都是第八战区的地盘。而在皖南事变之后,以日军的情报收集能力,他们不会觉察出目前国内政治气氛已经远远不如抗战之初,国共之间的裂痕已相当的深了。只是因为有了日军这个共同的敌人,而没有公开的撕破脸而已。

选择绥远为主要目标,说不定期待着中国人自己大打出手的日军,还会乐见其成的看到双方为了争地盘冲突。甚至为了有意识的故意制造两军矛盾,有可能放弃对其并非至关重要的绥远。

尤其是在眼下日军在整个中国的攻势,已经实际上成为强弩之末,已经没有能力向中国西北内陆进攻的情况之下。在国内政治风云相当诡异的情况之下,总是有人期待着做鹬蚌相争之中,那个得利的渔翁。

如果此时真的在绥远出现国共冲突,这无疑对日军破坏眼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举动,是一个变相的协助。以日军的一贯秉性来说,为了挑起中国人的内战,放弃对于他们来说,并不是太重要的绥远并非是不可能的事情。

虽说这个可能性并不是太大,但是也不是一点没有。所以杨震认为有些事物,应该从多方面考虑。决定一场战役,不仅仅要考虑到战场之内可以预见的敌人,更要考虑到战场之外的因素。尤其是祸水东移、挑拨离间中国人搞内斗的事情,日本人会非常乐意做的。

所以在杨震看来,选择适合大规模机械化作战的察北地区为主要的突破口,以一部兵力向南沿着阴山山脉展开防御,同时以绥远为主要目标的作战计划,实际上除了容易引起国共冲突之外。

选择绥远,在军事上的风险并不比选择日军重兵猬集,而且与关内联系更加紧密的察南地区要大到哪里去。而且在杨震看来,如果一点风险也不敢冒,那还要他们这些人做什么?战争是什么,战争就是一种风险。

实际上杨震很清楚执行自己的作战方案,也包括两位老帅的方案在内,最容易出问题的并不是西边,而是这边的热河地区。如果部队在西进过程之中,热河尤其是至关重要的热西地区丢了,那可就真的成了首尾难顾了。但最容易出问题的地方,不见得非出问题。只要做好事先的准备,危险完全是可以避免的。

尽管有些疲惫,杨震知道要想解决这件事情,根子还是在中央。无论自己与两位老帅的意见是否统一,只要中央同意,以两位老帅的为人,就是那不赞同,还是会坚定不移的执行中央要求的。

想了想,杨震掏出纸笔,又亲自起草了给中央的一封电报。在这封电报上,杨震将自己思路的最终可能取得的最好结果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