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lwshuwu.com

抗日之我为战神 第541节(5 / 5)

加入书签

的电视机、冰箱生产线,还有目前根本用不到轿车生产线,在他看来这就是有些得不偿失了。引进这些东西耗费的两千万西德马克的费用,完全可以在引进一批德国的技术和新式设备。

因为在他看来,国内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没有达到西方国家的消费能力。小汽车、电视机和电冰箱这些高档东西,即便生产出来,销售也会受到很大的限制。如果为了配备给党政机关,解决眼下公务用车全部依赖进口的局面,那就明显浪费了。老百姓也会指着脊梁骨骂人的。

如果全部出口,这些东西能竞争过西方国家吗?能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吗?汽车这玩意,在西方虽说已经普及,但是也还算是高消费品。自己生产的这些汽车,能够竞争过那些老牌资本主义工业强国吗?

对于党内上层的种种不理解,杨震并没有过多的解释。这件事情,既然交给他负责,那么他就有最终的决定权。至于效果,那么等产品出来之后就都知道。而且他不认为国内市场上,没有任何的销售能力。

此时国家已经基本上完成了工业化的建设,以及教育体系的完善,城市的工人数量已经相当的庞大。而且不用为了筹集工业发展资金,实行低收入、低消费,高积累的经济政策,以及实行城市、农村剪刀差的发展模式。

再加上低廉的,几乎是不收费的教育、医疗消费,老百姓手中的购买力,也远比后世要强的多。尤其那些大学教授、科研工作者等一些中国眼下收入比较高的高知识分子,并不是真正买不起家用轿车。

他们不使用,一个是国家每年进口的汽车数量有限,大多配备给党政机关作为公务车和接待用车。就是想买,也没有地方去买。第二点,就是担心被指责为脱离群众,放松对自己的思想改造,追求享受。

但这批收入比较高,孩子也都不多,甚至不要孩子的人,却并非没有能力去购买。还有各大城市,目前都没有出租车。老百姓在有急用,比如得了急病或是生育的时候,只能使用三轮车或是自行车。如果自己单位有车,那还好一些。如果没有,那就遭罪了。

对杨震又爱又恨的德国人

而且眼下的中国,因为国际形势没有后世恶劣,使得远没有后世封闭。每年来国内旅游和访问的外宾,数量虽然并不算大,但是总体数量也并不算少。尤其是各大城市,这些外国人来华没有出租车很不方便。

眼下全国只有北京有一个规模不大的,只有几十辆波兰制造的华沙汽车的出租车公司,这么几十辆老式的汽车连北京地区使用都不够用,更何况其他地区?而且引进小轿车生产线需要花费外汇,那么现在进口轿车作为领导人和政府部门的使用汽车,就不花费外汇了?

都是花费外汇,那么进口只供应领导人和一定级别干部使用,无法创造任何经济效益的原装车。与引进生产线,自己生产和制造可以出口创汇创造经济效益的汽车,那个对中国的经济更有益?

最关键的是,在杨震看来小轿车是一种商品。那么既然是商品,也可以对外出口的。国内的生产工艺在短时间之内的确不如西方发达国家,但是无论是人工还是原材料的来源,也比西方便宜的多。

只要大致的质量过关,价格制定合理,就算抢占不了高端汽车市场,但是中低档的汽车市场还是没有问题的。杨震不相信采取了德国工艺,德国技术生产的性能优良,但是价格低于西方国家产品的中国人自己制造的小汽车,在国际市场上就一点销路也没有。

后续事情走向,的确也基本上按照杨震预想的发展。让开国总理和党内经济学者没有想到的是,这批在他眼中至少在现在还没有任何用处的小轿车、电视机、电冰箱生产线建成之后,带来的效益却远非他预想到的。

尤其是杨震坚持在汽车上安装他自己设计的,其他国家小轿车还没有安装的外置倒车镜,以及生产几种小排气量的汽车,在国外市场上大受欢迎。特别是在石油危机之后,中国人制造的小排气量汽车出口数量可谓相当的惊人。

除了以价格和耗油量低抢占了一部分西方国家中低档市场,以及中东和南美的部分市场之外,还基本因为质量过硬,外观远比东欧生产的家用轿车时髦,基本上打垮了东欧的家用轿车行业。每年向东欧国家出口的小汽车数量,就达到了十几万辆。

特别是在东德市场,几款中国制造的拥有他们西德兄弟血脉的小汽车,极其受到欢迎。每年在东德的销售量,就达到了七八万辆。整个东德的大街上,跑的全部都是中国轿车。因为历史和车辆本身性能的原因,苏联轿车在东德基本上是相当不受欢迎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