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lwshuwu.com

第74节(1 / 2)

加入书签

灯光下,妻子仍旧秀美温柔,略带着那么一点点小羞怯,含羞带嗔地,糅合了妇人的妩媚和少女的娇憨,分外动人!

王利民心头难免有些心猿意马,脸上的笑也越发深,“嘿嘿,我媳妇儿最好,自然要夸……好媳妇儿,天不早了,咱们也该睡了……”

不说王利民和妻子恩爱甜蜜,且说在学校里跟着小姨住的小秋。

小夏年纪小,精力也弱,做完作业,不等小秋在廖晨处上完课,她就撑不住先睡了。

小秋回来,就只见小姨靠在炕头正在织毛线——这毛线还是中秋节王利民去吴家,李希阿姨给的,说让给小秋小夏织件毛衣。

宋秀莲平时做家务照料儿女,还要做缝纫活儿,不得闲织毛衣。宋秀菊就主动请缨,接了这个活计。

李希给的是五斤毛线,两斤玫瑰红,两斤藏青。还有一斤开司米线,是给小秋小夏织围巾帽子手套的,则是半斤白色半斤大红。

而此时,小秋却看见宋秀菊手里捧着的是一团米色的毛线团……咦,不记得李希阿姨给的毛线有米色啊?

难道是她眼睛花了?还是灯下的色差?

“小秋回来了,你洗把手,我这就给你冲鸡蛋水去!”宋秀菊一边说着,一边放下手中的毛线,下了炕。

小秋笑着答应着,将肩上的书包放下,装作无意走到炕前,将手中握着的手帕比在那一团毛线上——手帕是白的,毛线颜色稍深,更确切地说应该是米灰色——可以确定,并非她眼花,也不是灯下出了色差。

毛线已经织了一截,用的棒针,织的松软,应该是一条围巾吧?米灰色,或许是小姨给自己织的?或者,是给小舅织的?小舅皮肤白,倒是挺合适的。

小秋将手帕装进口袋里,在小姨转身回来之前,离开了炕沿,走到屋角洗手去了。

第二天一早,王利民就去苇塘里下了扣儿。

地里的活儿干完了,暂时不用上工,王利民就顺着各处的水渠沟塘转悠,寻摸下网的地方。

他买的不是抛网,也不是小抄网,而是一张架网,几个人抬着捞鱼的那种,水面太大了不行,水沟太小的也施展不开,要找个有鱼还得大小面积合适的地方才好用。

转悠了半天也不得所以,借着中午喂鸡的功夫,他还是虚心向大侄子成海请教起来。

别看成海平日里寡言少语的,一脸憨厚,甚至有一点点木讷,一说起捉鱼来,简直像是换了一个人,瞬间自信起来,话也多了,简直是滔滔不绝:“二叔,你买了网?我跟你去看看吧,看看网大小,才好定地方……架网啊,那就去东边的塘子里捞,那边有藕,又挨着苇塘,多年没清池子,一定有大鱼……给我大奶奶过寿,可得逮条大鱼,最起码也得个四五斤的才行啊……快走啊,二叔!”

等他催着王利民回到家,拿出网子来一看,成海立刻就给了个准确地定位:“就东边塘子南沿儿那边,有个小分叉,在那边一堵,赶着往岸上走,水不是太深,又背静,关键是没有苇子,有水草,也都是柔软的星星草,没有查子草,不挂网子,还养鱼,指定有大鱼!”

深秋天气渐寒,趁着午后,水温最高的时机,这爷俩说干就干,匆匆吃罢午饭,王利民就招呼了刘春生、二牤子几个要好的。

成海回家一说,两个兄弟都要上学,老爹王利军却跟了来。

一会儿功夫也凑了五六个人,都是青壮年,二牤子和成海抬了网子,王利民和刘春生则抬了一个大筐,说说笑笑往水塘子边走去。

正好是周六,小秋和小夏去了学校才知道,这天下午,学校里组织孩子们‘勤工俭学’,高年级的学生砍柴,低年级的学生拾草。

说起来,这也是这个时代农村学校的传统,捡拾来的柴草,冬季供孩子们点火取暖,也供给老师们平常生火做饭的所用。而且,这个时候的老师不会袖手看着孩子们劳作,而是真的带着孩子们一起劳作,包括王怀清校长也不例外。

小夏是二年级,一二年级的学生负责去树林里捡掉落的干树枝,由宋秀菊带领。小秋上三年级,与四年级的学生一起,用筢子搂干草,用镰刀割草,由王怀清校长带领。四五年级的学生则由廖辰带领,拿手锯和斧头上树,砍干枯的树枝。

对农村孩子来说,捡柴搂草,甚至砍柴这些,都不算多繁重的劳动,倒是能够与老师同学们一起去四野广阔的天地里去玩笑打混,更让他们兴奋和开心,拎着锯子的,扛着耙子的……没有美味的零食,没有漂亮的衣衫……却丝毫不比城市孩子们春游的气氛差,个顶个喜笑颜开的。

这会儿学校里,也不分体委、学委……就一个班长,交作业、带队,统统都是一个人的。

这大半年来,小秋比之前蹿高了一截,已经不再比同龄人矮了。可她跳级后成了班上最小的一个,与大两三岁甚至四五岁的学生比起来,就显得显得特别瘦小,四年级的高个子男生比她更是能高出一个半头。

不过,她带的队伍却比别的班级都整齐,学生们也特别配合,虽然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