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lwshuwu.com

第225章(1 / 2)

加入书签

采访她的娘子人也很好,一直鼓励她,在她几次忍不住泪意的时候,温柔地安慰,劝她如果受不住了可以停下采访,但她坚持了下来,不想让自己显得那么没用,遇事后只会哭。

在报纸发出后,书肆还给她送过来几份,她看了之后有些窘迫,觉得自己太不会说话了,看起来鲁莽直白,一点也不像读过书的样子。

她反复地琢磨措辞,恨不得重新来一回。

没想到看到报纸的人没有嫌弃她,反而夸她有情有义,智勇双全,巾帼不让须眉。

还将她跑去敲鼓的事传成了故事,讲得一波三折。

郭家人被带来长安,童二娘也知道了,但她没有专门去看,或者到他们跟前去放狠话嘲讽。

她连看那家人一眼都觉得恶心。倒是她耶娘长吁短叹,说两家的情分算是没了。

童二娘冷眼旁观,她才不在意什么家族情分,她只在意她的亲人。

审案的那一天,许多人闻风而动,聚集在皇城门外,他们当然不敢扎堆,三三两两的分散在各处店铺,亦或者假装不经意地路过。

但守城门的侍卫明显地察觉到了变化,许多双眼睛刷刷地往他们身上刺,像是要穿过他们,看到皇城内。

这让侍卫们如芒在背,站得都比以往笔直僵硬了。

不仅如此,他们还大声地议论着,丝毫不怕被人听见。

你说到底会判什么刑?会是死刑吗?

我怎么知道?你得去问那些官人,我猜大概不会,毕竟是许多人一起决定的,况且他们也不会亲自动手,命令仆从就好了。

那太可惜了,活生生一条人命呢,白白没了。

其实按照他们原本的观念,倒也不至于如此深恶痛绝。

实在是故事中的刘氏母子太过凄惨,闻者落泪,见者伤心。

行人来来去去,有些人禁不住等待,已经走了,还有人一直坐到了下午。

许多官员走出皇城门,被熙熙攘攘的人群吓了一跳,接着反应过来,装作没事,端着姿态,昂首阔步离开。

快看,钟侍郎出来了!人群里有人惊呼。

钟侍郎刚出皇城门就听到这话,心中一紧。

钟侍郎,判了什么结果,您给我们说一声呗?有大胆的藏在人群里,大声呼喊问道。

他心下一松,原来是问这个。他判处了郭家郎君斩首示众,郭家父母流放。

之后向圣人禀报,圣人非常满意,赞他处事公明。

判决就这么定了下来,后面还要经过四次复审。

多亏了月明那小子,没想到他还真有两把刷子。

钟侍郎不好直说,摇指了一下西市的方向暗示。

大唐执行死刑的地方众多,如朝堂,京兆府,和东西二市。

因《周礼》中有言刑人于市,与众弃之,所以东西两市经常作为行刑的场所,其中西市用得更多。

百姓们霎时明白过来,大声欢呼,钟侍郎明察秋毫!

钟侍郎英明神武!

钟侍郎廉洁奉公!

听着百姓的各种溢美之词,钟侍郎矜持地克制住欲上扬的嘴角,低调地摆了摆手,才乘着马车离开了。

虽然案子已经断完,但他还有事要忙。看了月明的回信之后,他觉得非常有理,族刑废除一事迫在眉睫,他得好好想想奏章怎么写,到时候怕又得跟人打嘴仗。

她最讨厌比她装的

从那次写信后, 钟侍郎又陆续写了几封信和月明探讨关于律法的问题,双方的书信往来便多了起来。

对月明了解得越深,钟侍郎越是对此人感到新奇。

他的学识不算渊博,对科举常考常用的经史子集了解不多, 但对一些事物的看法有着独到的见解, 往往令人耳目一新。

钟侍郎起了爱才之心,痛惜他浪费自己的天赋, 用在旁门左道上, 应当考科举走仕途才是正道。

他转念一想,猜测或许月明出自寒门, 家境窘迫,无人为他举荐,又不得不放弃科举, 所以早早谋生。

钟侍郎一边惋惜,一边暗叹自己慧眼识珠,预备向圣人举荐月明,免得朝廷错过人才。

下定决心后又写了一封信,劝他潜心向学,万不可夜郎自大, 故步自封。

收到这封信的许乘月是如何懵逼暂且不提。

钟侍郎将奏章写好后的翌日早朝很是热闹。

众卿家还有何事要奏?隐在珠帘后的太后问道。

臣有一事要奏。钟侍郎出列。

钟侍郎请讲。

近日童郭两家争端, 其后果惨烈,举朝振动,百姓惶惶, 足见家族私刑极为不妥, 不可助长。臣以为, 应当废除族法族刑,唯尊大唐律法。

钟侍郎的奏章朕看了, 确实有理,其余卿家以为如何?太后赞同道。

许御丞不悦地蹙起眉头,出列道:回殿下,臣认为不妥,朝廷人力有限,而宗族能代朝廷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