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lwshuwu.com

第408章(1 / 2)

加入书签

重要的是高澄听说了不少风言风语,对高氏放父任职州牧,留子于晋阳为质的做法多有批判,认为不合孝道。

高澄也认为除非是晚年才得独子,否则留子为质的做法并无多少意义。

真要反的人,也不会顾惜妻儿的性命,妻子没了可以再娶,儿子死了可以再生。

高澄对此就很有发言权,十四年前,他险先被高欢一箭射死。

但这毕竟是高氏奉行了八年的不成文规定,无论如何也不能任人诋毁。

这些流言的源头无外乎三处,西魏、南梁以及某位刺史。

高澄没有白费时间去细查,他今日当着南青州一众官员的面,以自身举例,就是要平息议论,宴后会有听望司负责将此事宣扬。

流言以高氏为提防各地州牧,以致官员父子离散,高澄则现身说法,他们高家父子同样也是为了天下百姓而父子分离。

谁又能再去责难高欢、高澄的留质做法。

不过这项制度待将来天下平定,自然是要被废除的。

许多事情的不合理,其实在掌权者看来都是无奈之举,例如细分州郡。

三河之地,即河南、河北、河东,足足细分八十州。

每一州都要有配套的政府,也造就了东魏承袭自北魏的庞大公务员系统。

但高澄辅政八年,自太昌四年(535年)受封大将军,执政也已经四年,之前一直没有想过裁撤州郡,原因主要有两个。

其一自然是有足够的高位安置勋臣。

第二点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对州郡的细分与推恩令可谓异曲同工,将大州划分为数个小州,削弱地方州牧实力,避免他们坐大。

因此,自东晋十六国以来,州郡数量不断增长。

东魏80州的数量并非两魏南梁的最大值。

历史上,南梁在这一时期,就设有107州,586郡。

西魏较少,仅57州。

如今北方合计137州,而当北周灭亡北齐时,北方已被细分为221州,508郡。

东西两魏,北周北齐,四十余年对峙与战乱,中央为控制地方,细分州郡,所造就的庞大公务员体系也为财政背上沉重负担。

区域划分

高澄对于细分州郡的看法前后不一。

细分州郡,固然会加重财政负担,但对于当年的高氏来说,为了省官俸,造成地方不稳,得不偿失。

而通过高欢,尤其是高澄削弱士族豪强,颁布各项有利于中央集权的措施,以及对地方尽心竭力的治理,高氏虽掌权才八年,统治已能称得上稳固。

如今再看州郡细分,就显得弊大于利。

不只是财政原因,州郡被细分,各州刺史所能调用的军队相对也会减少,外敌入侵,必须周边州郡救援。

大家同样是刺史,谁主谁次都不会服气,缺乏统一调度,难免各自为战。

因此,心腹之臣必然要身兼数州军事,以应对边境的军事威胁。

南荆州刺史张亮,在历史上就被高澄委以豫州刺史,都督二豫、扬、颍等八州军事之权。

而梁将夏侯夔也是出于同样原因,在淮南坐拥七州军事。

合并州郡很简单,一纸诏书即可,但被裁撤的官吏如何安置才是最大的问题。

隋文帝、隋炀帝前后二十年时间对行政区划做出调整,才成功由698郡缩减为190郡,裁撤官吏编制10万人以上。

但巧合的是,人员安置这一最大难题,对于高澄来说却并不存在。

由于高澄所创设的科举五科之中,有四门属于实务,高澄为求人才,允许吏员弃职再考,这些吏员精于实务,试图通过科举完成吏职向官职的阶级跳跃,因而出现大量编制空缺。

散宴后,高澄回到住所,并未急于休息,他将堪舆图铺在长案上,看着关东之地沉吟三思。

考虑许久后,高澄决定先从河南进行调整。

他坐镇洛阳八年,在河南可谓根深蒂固,河北、河东可以在北方安定以后重新规划,河南却能够先行试点。

这也是河南各州刺史几乎都是他的亲信有关。

高澄将东荆州与南荆州合并为东荆州,州治为安昌城(湖北枣阳)。

将北豫州与梁州合并为梁州,州治为大梁(河南开封)。

把豫州与南兖州合并为豫州,依旧以悬瓠城(河南汝南)为州治。

而徐州、东徐州、北徐州合并为徐州,治所定为彭城(江苏徐州),刺史一职高澄并未犹豫,他将高岳的名字写在空白处。

胶州与光州合为胶州,州治依旧在东阳城(山东青州)。

齐州与济州并为济州,治所设于历城(山东济南)。

青州与南青州合为青州,州治在东阳城(山东青州)。

等等,或合并、或分食,将黄河以南划分为兖州、青州、豫州、徐州、荆州、东荆州、济州、梁州、广州、胶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