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lwshuwu.com

第598章(1 / 2)

加入书签

高澄给这些鲜卑战兵的待遇,在南北朝真能算爱的供养了,否则也不至于全取了北地,全国也就维持了三十多万战兵规模,再多是真的养不起了。

军饷也就罢了,在南梁士卒看来,家有田地百余亩,甚至更多,在北方,妇人也是可以分得田地的,或许有些地方的百姓,无法按照均田法令,足额分得田地,但高澄总是优先保障战兵们的需求。

这样的优厚待遇让不少南梁降卒在暗地里向寿阳留守斛律金请求留在江北,让北齐将他们的家眷接来,他们愿意为高氏卖命。

斛律金于是上报高澄,但小高王作为萧衍的孙女婿,自家岳丈是南梁太子,怎么可以挖亲家墙角,以双方已有协定为由给回绝了。

迎亲与送别

昭德元年(548年),九月十三,高澄亲临历阳城,既是为迎萧妙淽,也是送别萧渊明。

萧妙淽远远望着正与堂叔萧渊明执手惜别的男子,这就是年长自己十六岁的丈夫么?生得倒是好相貌,可大丈夫哭哭啼啼的着实惹人生厌。

高澄可顾不上自己十二岁的小媳妇究竟是什么想法,离别在即,他擦干了眼泪,与萧渊明感慨道:

“自与贞阳相识,方知江南人物,八公山之败,罪非贞阳,而在夏侯譒胆怯。”

小高王到底是个厚道人,眼见萧渊明在八公山为自己送来一场胜仗,又是辛苦冒着箭矢,为他巡视淮南各地城防,到如今还给他赠上三万匹布的卖命钱,再怎么不当人,也得为萧渊明当着梁人的面,开脱几句。

说不准自己这位好兄弟将来还会有领兵的机会,要搁别人,他不敢妄想,但面对的是爱惜宗室的萧菩萨,谁又说得清楚。

不止高澄,北齐将领们无不对萧渊明赞赏有加,彭乐甚至直言,与贞阳侯论兵,错以为韦睿复生。

你也别管就彭乐那脑子,他除了猪突猛进,还懂什么兵法,反正北齐将领们一致鼓吹萧渊明是当世名将,八公山之败,纯粹是被羸弱之兵拖累,以及独眼夏侯逃离战场。

据他们回忆,当时梁军虽遭埋伏,但萧渊明指挥若定,毫不慌乱,是夏侯譒弃军而走,才动摇军心,若无彭乐冒死突进,只怕此战梁人甚至能够反败为胜。

彭乐为何能够领三千骑突进,无人阻拦,原因自然又是夏侯譒领了两千骑兵跑路。

总之八公山一役,罪在夏侯譒,错在梁军将士羸弱,与萧渊明是半点关系都没有,他虽然被掳为俘虏,但却能凭借自身气度折服北齐君臣,使他们以礼相待,毫无疑问是淮南战事中,南梁少有的闪光点,这难道不值得夸耀吗?

怎么,萧渊明为国家挣了这么大的面子,难道还要因为八公山之败这种无妄之灾而被牵连问罪吗?不重赏都说不过去好吧。

了解战场真相的也就那些人,包括萧渊明在内,其余梁将也会把罪责推在夏侯譒身上,使自己免于责罚:要不是这家伙逃了,我们准能赢。

又有北齐将领附和,只能说有什么样的君主,就有什么样的臣子,在小高王的多年熏陶下,北齐文武人均演技在线,将包括萧妙淽在内,在场梁人全都唬得一愣一愣。

梁人只知道是萧渊明在八公山中伏兵败,到今日才知晓,萧渊明原本可以反败为胜,偏偏队伍里出了一个懦夫。

这一说法传至江南,对夏侯譒的非议甚嚣尘上,任凭他如何辩解也没用,毕竟他在胜负未分的时候撤离战场,领骑兵逃回江南,这件事总不是假的吧。

你看,连齐人都在说八公山幸亏有你夏侯譒,还敢说这不是你的锅?

关键夏侯譒这人粗险薄行,平时风评就很不好。

至于底层士卒知晓实情,可在古代,这些高高在上的贵人们几时愿意去听他们讲话,连个开口的资格都没有。

况且谁又愿意去为在战场上抛弃他们,独自逃亡的夏侯譒说话,哪怕底层士卒都得为了面子,把锅甩给夏侯譒:真不是我们废物,我们不比齐兵差,全怪夏侯譒逃了,才使得阵脚大乱。

最终萧衍将夏侯夔长子夏侯撰从文职转为武职,由他统御夏侯氏私兵,显然也是信了所谓八公山之败,罪在夏侯的说法。

至于萧渊明,虽然他是受了夏侯譒拖累才兵败,但到底是军中主将,败军之将原本逃不过责罚,但考虑到他虽被俘,却能为国争荣,使齐人不敢小看江南人物,功过相抵,萧衍甚至见侄儿破家赎身,还私底下赏了一批财货,依旧对他委以重用。

据说,只是据说啊,消息真假不知,萧渊明在家里秘密供奉了高澄的长生牌位。

不过可以确定的是,事后,官职被一贬再贬的夏侯譒在家中扎了一个草人,立于院中,头上贴了张纸,写下高澄的姓名,闲来无事总要抽上几鞭子。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齐梁之间的战俘交易进行得很顺畅,虽然不少南梁底层军士眼见齐军待遇,希望能在江北安家,但谁叫小高王这人素来重诺,还是一股脑将他们送了回去,换来布匹。

三万余梁军被俘将士分批渡江,十余万匹布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