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lwshuwu.com

第976章(1 / 2)

加入书签

事务繁忙,好在武汉站人手充足,现在还有小小的外围组织,所以这些工作都有条不紊地开展完毕。

如此,在开业的前三天,各路黑的白的,明的暗的朋友,都做好了参与“客博阁”商号开张的准备。

然而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南老爷却在第三天一早,坐着东广福号,跨江去了武昌城。

事实上,南老爷的几张拜帖,早在七日前,就已经送进了武昌城内。

明朱元璋攻克武昌,设湖广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等“三司”衙门,衙址均设在武昌。

明英宗年间,于武昌设湖广巡抚一职。此时武昌城内衙门云集,既有省级的三司衙门,还有武昌府级、江夏县级官署,因此称之为“湖广会城”。

武汉站作为情报总局的重点建设项目,站长南望早在出发前,就已经获得了高速海邮系统送来的几封推荐信。

这些信件是北京站运作的。写信人,都是目前在北京城里有实力的大官僚。

而写信人的目的,就是给武昌城里的故交好友,推荐南望这个“小老弟”,求知交好友照看一二。

按照预案,南望可以酌情启封这些信件,来迅速营造当地背景。

于是,在武汉客博阁开张前一天,从武昌城归来的南老爷,先是连夜请来裱糊匠,将一副墨宝挂在了商行内。

这副墨宝只有两个字:“永隆”。

字画上的私章,落款是新任湖广巡抚王梦尹。

翌日,鞭炮响过,各路宾客纷纷进门后,顿时震惊于南老爷的背景:这永隆二字是巡抚大人亲笔手书,盖了私章的,不是幕僚写出来混钱的那种。

各家人物顿时对南老爷刮目相看。

紧接着,更令人吃惊的一幕出现了:夏口镇实际上的老大,夏口通判袁火昌袁大人,带着全套的仪仗官牌衙兵,前来给客博阁南老爷随喜。

这一刻,群小退散,诸邪避易。

第653节 贺喜的背后

新任湖广巡抚王梦尹,字叔任,北直隶真定府宁晋县人,万历四十七年进士。

此人在朝中混了16年穷京官后,这次是以右佥都御史衔出抚湖广。整个过程平淡无奇,就是京官熬级别终至外放的标准套路。

有鉴于此,王大巡抚本人还是很好说话的,尤其当朝中大佬来信有所请托,他自然要对素未蒙面的南望南老爷照看一二。赐一副亲笔墨宝用来镇宅,属于正常应对方案。

能外放的穷京官,一定是个有派系懂做人的穷京官……没派系不懂做人的那种……就是个穷京官了。

巡抚大人应对得当,但是夏口通判袁大人,这次貌似有点应对过头。

后世改革开放,官员拼命招商引资,之后参加企业开幕仪式,那是再平常不过的事。领导届时多半还要剪彩讲话……这属于配套服务。

而现如今是十七世纪,是一个讲官威讲官声讲仕林风评的封建官僚社会,不兴改革开放那一套。

所以夏口通判袁火昌袁大人,这次真过火了。

通常来说,官员参加“友商”开业,一张名帖就足够,贺客们自然会领悟其中代表的意义。

如果老爷硬要亲至的话,能被社会接受的最顶格表现,则是青衣软帽,小轿一顶,悄然而来,淡淡道贺……这已经是自家小舅子开业的档次了。

以上做派不但符合社会期待值,也符合儒家精神。更加重要的是,此举不会在官场留下恶名和蠢名——官员本人亲至所带来的影响力,并不比一张名帖高多少,可是后遗症不少,很容易就被人抓到把柄参课。

然而这一次客博阁开业,袁通判却是浑然没有在意各种潜规则和后续麻烦。他不但亲身而至,而且身穿官袍,座下八抬官轿,前后差役鸣锣开道,一路呼喝而至,分分钟搏上热搜的架势。

这才是开始。

客博阁门前下轿后,方面大耳,留着三缕黑须的袁老爷,不但给闻声出迎的南老爷道喜,还和南老爷当街攀谈,说着好大声的吉祥话,附送仰头大笑,把戏路做了个十足十。

众多围观的贺客也被袁大人这一套给惊了个十足十。

那么说了半天,袁通判到底是何许人也?

在这个时间段,夏口(汉口)镇早已是天下有数的大商埠。身为槽盐槽粮在北中国的官方指定转运枢纽,繁华的汉口和佛山镇、朱仙镇、景德镇并称天下四大名镇。

然而名声再大,经济再发达,也不能改变一个事实:汉口镇依旧是县级行政单位。

也就是说,汉口镇理论上,最大的官儿是县太爷。

没办法,明代皇帝思想僵化,哪怕再繁华,也不会给汉口升档到地级市,县级市也不行。

当然了,由于汉口日渐增长的工商规模以及随之而来的实际公共服务需求,官府也不可能真撒手不管……毕竟一个县太爷操作不了这么肥……复杂的业务。

别说县,汉口镇的实际gdp早已超过了很多府级单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