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lwshuwu.com

第965章(1 / 2)

加入书签

——

温室殿。

诸葛亮将几封奏疏按照时间顺序摊在案上。

刘协看着这些奏疏,心情有些复杂。

一方面,他对冀州的事变大感意外。他怎么也没想到会是袁术来挑起事端,而且举得了几乎是决定性的战果。

袁绍被擒,正在送来长安的路上,冀州大局已定,只是最后如何收官的问题。

另一方面,他又清楚的知道,这是必然之局,迟早的事,算不上什么赫赫之功。

要说影响,就是让他更有信心了。就算不用武力,仅凭降维打击的优势,他也能一步步推进改革,没人可以挡住他的脚步。

区别只在于快慢而已。

一会儿功夫,议郎田畴先赶到了。

见礼之后,刘协也不迂回,直接让田畴先看袁术的奏疏。

田畴看完,又惊又喜。惊的是袁术简直是胡闹,没有朝廷诏书,擅长用兵,犯了大忌,还拖上了幽州人。喜的是袁术居然成功了,不仅夺取了河间,还生擒了袁绍。

有这样的功劳在手,就算朝廷怪罪,袁术至少也可以功过相抵,而幽州人大概率会有些功劳。

刘协说道:“子泰,你觉得该继续用兵吗?”

田畴迅速权衡了一下利弊,躬身说道:“臣以为可急进兵,缓度田。”

“怎么说?”

“袁绍虽称臣,但一直不执行朝廷制度,形同割据。此非长久之计,如今有机可乘,当以武力平定冀州,使诸郡国并受朝廷委任。至于度田,当依中原制度,择一二郡国试行,不必急于推开,以免激起不必根的反抗,徒增伤亡。”

他顿了顿,又道:“至于冥顽不灵,非要与朝廷刀兵相见之辈,自然当予以严惩,枭其首级,没其家产,以儆效尤。如此,冀州不度田亦是半度田。”

大小之辨

刘协很欣慰。

他欣慰的不是田畴的方案有多好——田畴的方案并无新意,都在他的预料之中——而是田畴态度的改变。

经过几个月的讨论,度田利大于弊已经成了共识,剩下的分歧是该不该强行度田。反对的意见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以不义的手段推行度田无法实现正义的王道;一种是急功近利会激化矛盾,不如缓缓图之。

前一种务虚,后一种务实。

田畴显然是后一种。

在冀州强行度田,不如分而治之,仅对顽固分子如审配之流进行打击。打掉这些实力最强的反对者,不仅可以实现震慑,度田的目标也实现了大半,而且更加彻底。

当然,更重要的是没有心理负担。

违抗诏书,逆势而动,人人得而诛之。

从这个角度来说,田畴的方案近乎完美。

正说着,刘和快步走了进来。见田畴在座,他有些意外。行了礼,入座,看了几份奏疏,刘和大感惊讶。

“不意袁公路竟有如此胆略。”

刘协也不禁莞尔。

诸将之中,袁术的能力大概是最差的,胆子却是最大的,而且不按常理出牌。说得好听点,是兵不厌诈,出奇制胜。说不得好听点,是卑鄙无耻,无所不用其极。

上次在庐江伏击颜良,这次在冀北偷袭袁绍,一南一北,他两次打破僵局,功劳足以让很多人瞠目结舌,甚至捶胸顿足。

“你觉得该如何处理冀州?”刘协开门见山。

他很忙,没时间和他们互相试探。

刘和仔细想了想。“臣以为当趁势进兵,平定冀州。袁绍被擒,袁谭请罪,冀州人心惶惶,正是进取之时。袁熙在青州,为孙策、刘备所围,急需增援。若能四面进击,包围邺城,则袁熙孤立无援,必败无疑。袁熙败,则审配固守孤城,非降则死,又有几个人能与他同心?”

刘和说完,手指轻叩案几。“当初袁绍不肯降,是希望朝廷急于度田,山东生变。而山东诸郡之所以反对度田,也是寄希望于袁绍起兵。如今袁绍被擒,山东士大夫绝望,正是朝廷进击之时。”

田畴诧异地看了刘和一眼。

刘和就是东海人,他居然如此激进地赞成度田?

刘和感觉到了田畴的目光,却没有说话。

刘协微微颌首,随即又问了一句。“你们觉得谁来负责这场战事?”

田畴、刘和异口同声地说道:“非陛下亲征不可。”

刘协有些意外。

在他看来,这一战其实并没有什么难度,不管是韩遂还是士孙瑞,都有足够的能力摆平,似乎不需要他亲征。

但他转念一想,又觉得他们说得有理。

正因为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所以任命谁,都会让其他人不平。想来想去,只有他亲掌全局,才能让诸将听从命令,集中力量作战,而不是互相争斗。

“兹体大事,当与三公商议。”刘协最后做出了决定。

——

出了大殿,田畴与刘和并肩而行,脚步轻快。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