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lwshuwu.com

第694章(1 / 2)

加入书签

韦应物和顾况也站起来:“我等家贫,亦可出力!”

众人纷纷站起来响应。

王成伟对着红娘说道:“那就从这位红娘的宅子开始,王某虽然盖不起广厦千万间,却可以先为眼前人渡过难关!”

礼法的bug

明月楼就在国子监前的广场上,王成伟的《琵琶行》很快就传到了国子监里。

如今战乱还没有平复,很多学子还没返回国子监。

但是此时国子监内也返回了近一千名学子,大唐的教育中心也在逐渐恢复元气。

国子监,是大唐的学术领导机构和综合性大学。

相当于后世的教育部和清北高校的合体。

从三品的国子监祭酒是国子监最高官员,统辖其下设的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等,各学皆立博士。

在国子监读书的被称作监生,在国子监读书也要参加科举考试的,但是监生可以自动获得考生资格,而不需要占用州郡的推荐名额,所以不少长安城外的学子也会想办法进入国子监,先获得考生资格。

也因为国子监的教育水平高,生源好,所以国子监中举的人数也不少。

本次科举进士科就有十人出自国子监,所以求学的士子非常多。

据说在开元盛世的时候,在国子监进学的学生就有八千人!

不过现在经过战乱,国子监内只剩下一千人。

但是这一千人也都是大唐读书人的种子,是学习气氛最浓的地方。

这国子监中,国子学是门槛最高的,只有三品以上官员的子弟,才有资格进入国子学中进学。

接下来是太学,优秀的勋贵官员子弟,以及一些经过地方上推荐享有才名的寒门读书人,也可以去太学学习。

四门学则是算学、马术、射术等儒家经典之外的杂学,这是为了培养武将或者吏员的地方,人数上比不上太学生,在国子监中地位偏低。

不过大唐的教育还是比较注重全面发展的,就算是国子学和太学的学生,也是需要学习这些科目,只是不作为考核要求罢了。

除了教育机构之外,国子监还是全国官方学院的管理机构,也要承担不少学术性的工作。

国子监内还有一座图书馆,这是仅次于秘书监图书馆的大唐第二大图书馆。

伪燕虽然对长安有破坏,但是对于国子监还是尊重的,并没有对国子监的图书馆进行破坏。

此时在藏书楼中,一名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正捧着一本书津津有味的读着。

“君卿,你果然在这里!”

另外一个年轻人走进了藏书楼,对着这个年轻人说道:

“你看这种有什么用,科举考试考《唐会要》吗?”

“别看了别看了,听说昨日状元公在明月楼作了一首千古名篇,明月楼老板今日让人免费登楼看诗,我们快点过去看看!”

这个叫君卿的年轻人摇头说道:“状元公的诗昨天不就传遍了国子监了吗?确实是旷世好诗,但是诗词昨日已经品了,今天还去看什么?”

另外一个年轻人说道:“看状元公的真迹啊!”

“状元公又不是以书法出名,看他的真迹还不如临摹颜侍郎的真迹呢?”

“这!?”

“我还要继续看书,自己去看吧。”

就在这个时候,另外一名监生跑过来:

“杜君卿,监学找你!”

监学,就是国子监排名第二的官员,官至正四品。

如今国子监祭酒是礼部侍郎颜真卿兼任,礼部的事情多,颜真卿也不怎么来国子监。

主持国子监日常事务的是国子监监学刘秩。

这位刘秩也是家学渊源,他父亲是著名史官刘知几,曾经编写了《则天实录》和《中宗实录》,还私撰了《史通》一书。

刘秩是在房琯的举荐下入仕,后来房琯被贬为河西节度使后,也被贬官外放。

不过他官声不错,学问也很好,就被皇帝召回担任国子监的监学。

刘秩和史学家父亲一样,都是一个喜欢研究史书的人。

不过和父亲写《史通》这种历史学理论的书籍不同,刘秩更喜欢史书中关于政治体制的部分。

刘秩喜欢研究的是各个朝代的政治制度,他曾经写下过一本《政典》三十五卷,详细论述从三皇五帝到上皇时期的国家政治制度,以及各个官职权力的变迁。

而这个名叫杜君卿的年轻监生,大名叫做杜佑,也是一名喜欢研究政治制度的读书人。

他和刘秩是忘年之交,不过两人都是私交,让人传唤去面见还是第一次。

杜佑疑惑的来到了刘秩的办公室,只看到在堆满了书籍的书桌后,一个中年官员正在写着公文。

“君卿,且等我写完这个。”

杜佑老老实实的等刘秩忙完了公务。

刘秩这才抬起头说道:“君卿,这次喊来过来,实在是有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