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lwshuwu.com

第684节(2 / 3)

加入书签

生,但你要他做一个长官和将军,那他就是任你摆布的傻子,王敦让他镇守武昌郡,做武昌郡郡守,可见还是不够了解廙二叔。”

王玄半信半疑,就用她的计策,给王廙写信说想过去看看他,然后他还真的给王玄打开了城门。

于是,王玄就带着人连下两座城。

就在王四娘心虚的向洛阳汇报此事时,王廙已经开始抵抗,但王玄又打下了两座城。

一天半的时间四座城,他根本没怎么打,还有许多手段没使出来呢,而对手如此无能,王玄一点也高兴不起来。

他在想,多才多艺,名声在外的堂叔是这样的能力,却还被放在这样重要的位置上,那王氏在建康是何等的强势?

琅琊王真的能和王氏一心吗?

德不配位必遭灾祸,才不配位亦如此。

这些事情,王导知不知道?

王导自然知道,但他阻止不了,甚至,他明知有些人不应该在一些位置上,为了取得他们的支持,或者平息矛盾,不得不反过来劝说琅琊王妥协。

所以江南江东的官场,有近三分之二是王氏子弟和与王氏相关的门阀世家,剩下的三分之一才是江南江东的本地门阀世家和寒门等人瓜分。

而那三分之二的人位置最稳固,他们沆瀣一气,互相守望,即便打下一个,被扶上来填补的还是他们的人。

旁的人,不管多努力,都只能在那三分之一的池子里扑腾、争夺。

一开始大家都顺从了这样的安排,但时间一长,有才华和有品德的人怎么也越不过王氏及其党羽更进一步,总会心生不满。

于是他们开始盯向王氏,想要把他们咬下来。

王导是真心想用那些人的吗?

跟在他身边的元立知道不是,王导亦忧愁不已,他应该是想平和的过渡,一点一点启用有德有才的人,但站在他身后的人不甘愿,各种骚操作不断。

虽如此,但局势还在他的控制之中,只要琅琊王足够信任他,假以时日,他一定能慢慢压下削弱王氏一族在江南的势力,为了琅琊王和江南的稳定局势削弱王氏在官场的势力,可以说在这样宗族为最的时代,王导对琅琊王是真爱了。

但琅琊王等不及了,自觉怀才不遇的人才们也等不及了,尤其是在江北那头招贤考轰轰烈烈,赵含章什么人才都用的刺激下,本来可能需要四五年才爆发出来的矛盾,仅一年的时间就愈演愈烈。

琅琊王和王导间生了嫌隙,他急切的想要替换掉王氏的人,换上他自己的心腹。

可惜,他选的人有小才而无大德,只会一味的顺从他的心意,没有顾全大局的才能和德行,和王导比起来,那差的不是一星半点。

元立时刻将这边的事回禀,赵含章提点过,让他多收集王氏一族及其党羽违法犯罪和有违道德的事。

此时,这些东西就用上了,收到邸报后的第二天,元立就亲自挑选了一些东西,让他的人悄无声息的提醒一下刁协和刘隗。

张狂

元立的计谋很简单,就在刘隗经过的地方安排两个人窃窃私语,说起前段时间王应的门生在王家砍杀建康左尉的事,那两个人低声道:“那门生分明是受王应指使,那建康左尉也冤枉得很,不过是提了一句其父王含,王应便觉他在讥讽,一言不发,当即就命门生砍杀左尉。”

刘隗听见,当即命人将俩人带回家中,一问方知,其中一人的表舅舅是王家的花匠,做些修剪花木的工作,当天他就在王家搬运花盆,隐约听到那建康左尉醉酒后说起王含,不过片刻,王应的门人就提着一把刀出来,当场砍杀了建康左尉。

吓死个人了。

刘隗在事情出来时就弹劾过王应,但因琅琊王厚爱王应,王应的父亲王含又是为他去豫州被赵含章砍了的,故以犯罪的是王应的门生,而非王应本人为由,只处理了王应的门生,没有罚王应。

此时,刘隗一拿到新的证据,立即让人去找那花匠,将人保护起来,又拿到他的口供,当即进宫去找琅琊王告状。

刘隗言辞激烈,和琅琊王道:“建康左尉是大王的臣子,而王应可私自处死,这是不把您放在眼里啊。他背靠王氏,自觉可以为所欲为,大王要是不处理他,属臣岂不人人自危?”

琅琊王纠结不已,他不想罚王应,因为王含死得惨烈,又是为他死的。

当初赵含章只让人送回王含的头,身体是没有的,王家就只能用木头给他做了一副身躯,然后把头颅装上下葬。

每每想起琅琊王都既胆寒又愧疚,所以他对王应也多有纵容。

要压王氏,可以有很多人选嘛,为什么一定要选王应呢?

刘隗便苦心劝道:“大王,功是功,过是过,王应为人跋扈,但并不是倚仗您的宠爱,而是自觉是王氏子,嚣张乖觉,他在建康侮辱士人都是常态,又纵容门人强夺百姓田地,从前您可以纵容他,是因为他未曾危及您的性命和大业,现在,他连官员都可以私自处死,您不问罪他,将来他还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